译文: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纵然有回到京城的一天,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注释:题注:一作“被出济州”。微官:小官。晋欧阳建《临终诗》:“咨余冲且暗,抱责守微官。”获罪。《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济川:济水。阴:水南为阴。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持法:执法。明君:贤明的君主。照:一作“无”。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河润:指沿河湿润之地;河流沿岸。井邑:城镇。海云深:近海云气浓重。归来:指回到京城。各:一作“多”。年鬓:年龄与鬓发。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王维在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的经历。王维在这一年中考中进士,成为官员,并被任命为太乐丞。然而,他的仕途却遭遇了意外的打击。
王维入仕后,满怀雄心壮志,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然而,他的官职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因为被卷入了“黄狮子案”而获罪。这个案件的具体细节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一起政治事件,导致了王维的贬谪。
作为惩罚,王维被贬到济州司仓参军的职位上。这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职务,相当于被流放到一个偏远的地方。王维在被贬谪之前,写下了这首诗作作为他离别的告别之作。
这首诗表达了王维对仕途的失意和对未来的迷茫。他曾经满怀希望地投身于政治事业,但却遭遇了不公和打击。他的心情可能是沮丧和失望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疑问和不确定。
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王维在唐代官场中的坎坷经历,以及他在被贬谪之前的心情和思考。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理解王维诗作的背景和情感基础。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王维的《送张说之济州》。诗中运用了曲折委婉的笔法,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怨愤和归期难测的愁情。
首联的“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点题,表达了作者自己官职卑微,容易得罪上级,同时也暗示了执政者的专横和任意妄为,作者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当时的执政者是张说,他和太乐令刘贶的父亲刘知几有矛盾,王维和刘贶同时被贬谪。
颔联的“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写得怨而不怒,表面上为唐玄宗开脱,实际上是在讽刺。钟惺认为,“持法二字周旋感慨,立言甚妙。”谭元春也认为这两句表现得“极忠厚,极不忠厚”,都认为是委婉地指出了唐玄宗是听了张说之言,才有了这样的行动。
颈联的“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描绘了离别时的跌宕之气,同时也展示了济州的风土情况,让人产生遐想。
尾联的“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负罪不轻,正当年少,却远离家乡,愁思年华逝去,归期未定,慨叹之情更加深沉。
整首诗充分反映了王维对此次获罪被贬的打击心有余悸,然而并非完全心灰意冷,仍然保留着一丝希望和坚持。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
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
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下至家人,幸皆无恙。
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
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
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
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
湓鱼颇肥,江酒极美。
其余食物,多类北地。
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
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
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