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远望塞外的阴山,不禁让人无限伤怀,徘徊不语。只见几座青峰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几尺的距离,眼前黄沙遍地,不见一丝尘埃。碎叶城早已荒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只看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凝聚着寒冷的雾气。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忽然听到山崖上巨石撞击的声音,就像是万丈深壑里发出的隆隆雷声。
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簇:簇拥,聚集。几簇:丛集的样子。
匝(zā)地:满地,遍地。
碎叶城:唐代古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
雕:雕鹰。惨不开:聚成一片愁惨、凄凉的景象。
踟蹰:徘徊不前。
绝塞:极远的边塞。蛾眉遗冢(zhǒng):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骏骨:骏马之骨。
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沁园春·试望阴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容若作为一名随军出征的文人,跟随副都统郎坦、公彭春等人前往东北雅克萨一代罗刹势力的领地进行侦察任务。这个势力一直以来都是边境地区的威胁,他们的入侵行为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安全。
在这次侦察任务中,纳兰容若和他的同伴们穿越了茫茫戈壁,跋涉了千山万水,来到了东北边境的雅克萨地区。这里的环境艰苦,充满了荒凉和荆棘。然而,纳兰容若并没有因为艰苦的环境而气馁,相反,他对家乡的思念更加强烈。
在这个陌生的土地上,纳兰容若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愁。他思念家乡的春天,思念家人的温暖,思念那片属于他的园林。于是,他在这个荒凉的地方,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沁园春》是纳兰容若在思乡之情中创作的一首诗歌。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春天,描述了那片属于他的园林。他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歌不仅仅是纳兰容若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抒发,更是他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和对边境地区的关注。他通过这首诗歌,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边境地区的关注,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卫家园。
纳兰容若的《沁园春》成为了他在这次侦察任务中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他对国家和家乡的关怀和担忧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歌,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卫家园。
《沁园春·试望阴山》创作背景详情»
纳兰在这里通过对塞外风光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上片以描绘阴山为起点,通过“试望”的心境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思绪的纷繁。接着,作者通过描写山岭高耸和辽阔的沙漠,以及遥远的碎叶城和拂云堆,营造出雄伟悲壮的氛围。整个词的情感在这种氛围中流淌,直到突然的巨响出现,给整个上片带来了一个高潮。
下片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穷边自足愁怀”,作者点明了塞外边疆的荒凉和艰苦,以及自己内心的愁绪。接着,作者通过“凄凉绝塞,蛾眉遗冢”和“销沉腐草,骏骨空台”两个描写,表达了对历史上悲惨事件的感慨。虽然这些人和事已经过去,但凄凉的塞外景象和荒废的台阶仍然存在,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最后,作者通过“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叹。黄河的流动和星辰的运行是永恒不变的,而人的生命却是短暂的,这让作者感慨万分。
整篇赏析通过对塞外风光和内心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整篇赏析更加生动有趣。
《沁园春·试望阴山》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