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心如死灰,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自题金山画像》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离开了虔州,开始了一段旅程,途经南昌、当涂、金陵,最终在五月抵达了真州(今江苏仪征)。在真州期间,苏轼游览了金山龙游寺,这个寺庙位于金山之上,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在这里,苏轼被周围的自然景观所吸引,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宇宙的壮丽。
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中,苏轼感到了一种灵感的涌动,他决定用自己的笔墨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于是,他拿起了笔,开始了他的创作。《自题金山画像》就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所作的一幅画作。
这幅画作以金山为背景,展现了苏轼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山的峻峭和壮丽,山川起伏,云雾缭绕。苏轼还在画作中加入了一些人物,他们或是在山间漫步,或是在山巅观赏风景。这些人物的存在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幅画作,苏轼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通过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自题金山画像》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的一次创作,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幅画作至今仍被人们珍视,它不仅是苏轼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自题金山画像》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自嘲的口吻,抒写了诗人一生的漂泊和遭贬的经历。诗人面对自己的画像,回忆过去,感慨万千。诗中的语言苍凉而富有庄重,言辞尽显诗人的豪放和深情。
苏轼的诗歌风格清新豪健,独具一格。这首诗更是令人惊叹,一开始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死灰之感,与他一贯旷达豪爽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和心情后,不禁对他的悲伤之情产生深切的同情。
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年过花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经历了几起几落,失意和坎坷。即使有着浩瀚之气,也只能化为壮志未酬的长叹。诗人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描述“身如不系之舟”指的是诗人晚年生活的漂泊不定,抒发了他对流浪的忧伤情怀。如果仅仅是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就不会成为令人发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愿意在悲伤中沉沦。
接下来的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转变了忧伤的情调,用旷达的态度来代替失意的哀愁,展现了诗人的自我解脱之力。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并不在于担任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的时候,更不在于他曾经在阀州、徐州、密州担任知府的时候。恰恰在于被贬谪的三州。这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尽管失意和坎坷,他却毫不减少自己的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最后两句语带诙谐,自我调侃,却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此刻微妙的心情。
整首诗既庄重又含有谐趣,直接而又曲折。展现了苏轼独特的风格。读者读之会感叹不已,极易受到感染。
《自题金山画像》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其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其二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其三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其四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其五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其六
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其七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其八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其九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其十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