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相:崔涣。唐玄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2) 共工: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参见《列子》《淮南子》。赫怒:勃然震怒。《列子》:“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成公绥《天地赋》:‘共工赫怒,天柱摧折。’”
(3) 天维:天的纲维,喻国家的纲纪。宋玉《大言赋》:“壮士愤兮绝天维。”
(4) 鲲:北溟大鱼也。鲸:亦海中大鱼。
(5) 祸胎:祸根。《汉书·枚乘传》:“福生有基,祸生有胎。”
《上崔相百忧章》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闻名。然而,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在这个时候,永王李璘作为皇帝的弟弟,他以平定叛乱为号召,希望能够聘请李白加入他的幕府,共同为国家的安定和复兴做出贡献。
李白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立功的愿望,积极应聘入幕。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唐肃宗和永王李璘之间发生了夺权内讧。李亨最终消灭了李璘的军队,夺取了皇位。而李白因为与李璘有关联,也因此获罪,被投入浔阳监狱。
在监狱中,李白写下了《上崔相百忧章》这首诗,这是他写给当朝宰相崔涣的。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国家动荡和自己困境的忧虑和无奈之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崔涣的求助和希望能够得到宽恕和重用的愿望。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凸显了李白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他不仅在平静的时候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也在动荡的时候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也成为了李白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上崔相百忧章》创作背景详情»
生活困苦的景象。诗人以“星离”来比喻家庭的分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独宿”以下八句,诗人表达了对崔涣的期望和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和帮助的愿望。他用“独宿”来形容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希望崔涣能够听到他的呼唤,给予他援助和支持。“独宿”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在囹圄中的孤独和无助。“崔涣”以下四句,诗人再次表达了对崔涣的期望和希望能够得到昭雪的愿望。他用“崔涣”来代表当时的宰相,希望他能够理解自己的苦衷,为他洗刷冤屈。整首诗以悲愤的情绪贯穿始终,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和对崔涣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上崔相百忧章》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