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中国有许多大河流经,粤汉铁路和京汉铁路连接南北。向远处望去,烟雨迷茫,龟山和蛇山隔江对峙,紧锁着长江。
你知道昔日的黄鹤飞去了哪里吗?如今这里只有一些游客经过,端着酒杯向滔滔江水洒去,心潮激荡,追逐长江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茫茫:广大的样子,远远的样子。
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与长江汇合,所以称为“九派”。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中国:就是国中。
沉沉:也作沈沈。湛湛,深远的样子。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莽苍苍:莽苍,迷茫。莽苍苍,就是莽苍的长言,多出了一个音节。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把酒酹滔滔:酹,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滔滔,大水的样子。此处用作江水的代称。
心潮:指心情非常激动,犹如潮水。
《菩萨蛮·黄鹤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1927年中共五大上的情景以及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前夕的心情。在中共五大上,毛泽东提出了“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但未能得到讨论。这表明当时党内对于土地斗争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毛泽东意识到了可能会发生突然事变的可能性,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决定将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湖南。
然而,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这一事件使得毛泽东的担忧变为现实,党内的分裂使得革命的前景变得更加艰难。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曾经途经武汉,他登上了黄鹤楼,表达了他内心的苍凉悲壮之情。这个场景象征着毛泽东对于革命前景的忧虑和对于党内分裂的无奈。
这段历史背景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冲突元素。毛泽东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显示了当时党内对于土地斗争的认识不足,这为后来的革命失败埋下了伏笔。而国共两党的彻底分裂更加加剧了毛泽东的忧虑和无奈,使得他对于革命前景的担忧更加深刻。黄鹤楼的场景则为创作增添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菩萨蛮·黄鹤楼》创作背景详情»
《沁园春·雪泥鸿爪》是毛泽东的一首诗,通过对祖国山川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壮志豪情。
全诗以俯瞰的视角展开,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诗人通过精确的地理描写,展示了自己内心的布局和经纬法度。诗中的“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等对称的表达方式,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既严密又大度,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熟悉和了解。
接下来的几句诗,诗人透露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已经过去,而今诗人作为游人之一,低回歌咏。这种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领悟。
最后两句诗,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发壮志。诗人内心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诗歌在此达到一个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
上片以俯瞰法谋篇布局,凭高纵目落笔,取势辽阔旷远。通过描绘长江航道和铁路干线的交叉,诗人准确简洁地点明了武汉三镇作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和形胜特点。这些描写使得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广阔。
接下来的“烟雨莽苍苍”一句,既作为景语,笼罩江天,使开头两句收到了咫尺之内瞻万里之遥的艺术效果;又作为情语,渲染出一种沉郁凝重的独特氛围。而“龟蛇锁大江”一句,则表现了俯瞰角度的变化,空间画面的层次由远而近。龟蛇两山隔江对峙,夹束江水,形势险峻,古来即为扼守江、汉的要塞。这些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精确的地理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熟悉和了解,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壮志豪情。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都非常巧妙,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菩萨蛮·黄鹤楼》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