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西风吹过孤城,城头上的红旗,在夕阳的映照下随风飘扬。保安城里来了新人,窑洞里举行酒宴,笑语缤纷,招待刚走出牢狱的女作家。她手中的笔,以吊民伐罪的文章带来了声名远扬,回顾全国,谁能与之相比?那不是普通的毛笔,而是三千手握钢枪的精锐武装。她加入了革命军队,昂首挺进向陇山。曾经的文人小姐,如今成了一位身穿军装的将军。
注释:给丁玲同志: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保安:在陕西省西北部,当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改名志丹县。
纤笔:细致描绘的笔,指丁玲的文笔。
毛瑟: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枝笔胜于三千毛瑟枪。”
陇山:在陕西省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译文及注释详情»
1936年11月22日,中国共产党在保安的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即中国文艺协会。这个协会的主任职位被推选给了丁玲。与此同时,毛泽东决定让丁玲跟随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一起前往前线。为了鼓励和激励丁玲,毛泽东为她创作了一首词。次年春天,丁玲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返回延安,并与毛泽东会面。在这次会面中,毛泽东抄录了他为丁玲创作的那首词,并送给了她。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创作背景详情»
人的洞穴里举行的,洞中摆满了简陋的桌椅和酒菜。这样的场景给人一种朴素而温馨的感觉。而“招待出牢人”这句话则表达了红军对待囚犯的宽容和人道主义精神。在革命队伍中,不仅要对待自己的同志,还要对待敌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酒酣胸胆尽,欲说还休。”这两句写丁玲在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胸中的豪情激荡,想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这种情感的描写,既表达了丁玲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又表现出她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和投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写丁玲醉醒后,看到了夜晚的露水和明亮的月光。露水是夜晚的自然现象,而月光则是故乡的象征。这里的“故乡”可以理解为丁玲的家乡,也可以理解为她心中的理想国家。通过这两句诗,丁玲表达了对家乡和理想的思念和眷恋。
整首词以丁玲的行踪为线索,通过描写她来到保安的情景、欢迎宴会的场景以及她的醉酒和思乡之情,展现了她作为一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使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气息和情感。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