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暴君钱王早已埋入荒郊,残虐的鬼魂却仍然未消。忠诚的伍子胥惨遭杀害,尸骨随波飘流总难寻找。杭州平林漠漠日丽风飘,那雄鹰却不能翱翔云霄。梅花散发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岭层层遮掉。岳坟显得多么冷落萧条,林逋的孤山也凄凉寂寥。还不如快投入社会激流,大风大浪中为革命吟啸!
注释:郁达夫:小说家。他因发起组织“中国自由大同盟”,参加“左联”,主编左翼刊物而为国民政府当局所忌恨。当时国民政府特务在上海到处杀人、捕人、迫害进步人士,郁达夫感到难以安身,想搬到杭州去住。
钱王:即钱镠(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国王。登假:同登遐,旧称帝王的死亡为登假。
伍相随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出奔吴国,助吴伐楚。后劝吴王夫差灭越,吴王不听,赐剑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平楚:平林。登高望远,见树木连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样。
蔽:蔽于,被遮掩。高岑(cén):高山。
坟坛:指西湖边岳飞的坟墓。将军岳:指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将领。后被主和派赵构(宋高宗)、秦桧谋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坟。
处士林:处士,古时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此处指林逋(967-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诗人。隐居西湖孤山,喜种梅养鹤。五、六两句是倒装句,是“岳将军坟坛冷落,林处士梅鹤凄凉”的意思。
何似:哪里比得上。举家:全家。游旷远:指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风波浩荡:喻指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斗争。足:尽可。行吟:这里是指创作活动。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译文及注释详情»
鲁迅与郁达夫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3年,那时他们开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且逐渐了解彼此。这段时间对于鲁迅和郁达夫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发现了彼此的共同理念和追求。然而,他们的友谊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而是涉及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议题。
1933年12月30日,鲁迅写下了这首诗,献给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这首诗是鲁迅对郁达夫夫人的赞美和祝福,也是对他们之间深厚感情的表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鲁迅和郁达夫都是敏锐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洞察力使他们成为了当时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和进步的思考。
鲁迅和郁达夫之间的友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了许多社会和文化问题。他们的思想和创作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当时文化界的发展。这首诗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通过赞美郁达夫夫人,表达了对他们友谊的珍视和对他们共同事业的祝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鲁迅和郁达夫之间的友谊,更是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反思和呼唤。它展现了鲁迅对于友谊和人性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期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成为了鲁迅和郁达夫之间友谊的见证,也是对于那个时代的思考和呼唤。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创作背景详情»
地表达了郁达夫应该离开杭州,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鲁迅用“风波浩荡”形容社会的动荡和变革,而“行吟”则表达了郁达夫作为文艺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创作,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引导既是对郁达夫的鼓励和期望,也是对他的指引和启示。
整篇赏析通过对杭州的黑暗政治现状、风光景色和名胜古迹的描写,以及对郁达夫的劝告和引导,展现了鲁迅对郁达夫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卖国行为。赏析以鲁迅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引导郁达夫走出杭州,追求更高的理想和抱负,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