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形容颜色深浅不一的样子。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指栏杆。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指供养鹤鸟的池塘。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不要怪罪。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指清晨的景色。
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指将自己的才能投入到政治事业中。
《别匡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白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离开匡山书院时写下的一首诗。匡山位于李白的故乡青莲乡的北部,距离故乡约五十里。在这里,年轻的李白度过了十年的读书和学剑时光。这首诗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时写下的抒情之作。 《别匡山》创作背景详情»
决心离开,投身于报国的事业中去。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报国事业的热爱。同时,诗人也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决心,表达了他要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大唐盛世做出贡献的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 《别匡山》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