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匡山》原文赏析

  • bié
    kuāng
    shān
  • [
    táng
    dài
    ]
    bái
  • xiǎo
    fēng
    huà
    cān
    chà
    téng
    yǐng
    fēng
    yáo
    kǎn
    chuī
  • jìng
    lái
    duō
    jiāng
    quǎn
    bàn
    rén
    jiān
    guī
    wǎn
    dài
    qiáo
    suí
  • kàn
    yún
    yuán
    shù
    sēng
    lín
    shī
    chí
  • guài
    xīn
    liàn
    qīng
    jìng
    jiāng
    shū
    jiàn
    míng
    shí

原文: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相关标签:写景生活抒怀抱负写狗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形容颜色深浅不一的样子。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指栏杆。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指供养鹤鸟的池塘。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不要怪罪。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指清晨的景色。
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指将自己的才能投入到政治事业中。 《别匡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白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离开匡山书院时写下的一首诗。匡山位于李白的故乡青莲乡的北部,距离故乡约五十里。在这里,年轻的李白度过了十年的读书和学剑时光。这首诗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时写下的抒情之作。 《别匡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决心离开,投身于报国的事业中去。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报国事业的热爱。同时,诗人也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决心,表达了他要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大唐盛世做出贡献的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 《别匡山》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猜您喜欢

赠道者

唐代 刘沧

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
来取图书安枕里,便驱鸡犬向山行。
花开深洞仙门小,路过悬桥羽节轻。
送客自伤身易老,不知何处待先生。

桃源行

唐代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武陵桃源送人

唐代 包融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