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西汉时期,扬雄的贫穷住所,淮南王刘安带着酒过去一起狂饮。喝得兴尽之后,才发现鸣叫的鸟儿已经换了种类,坐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地上的落花也多了起来。穿行在曲折的林径,烛光闪闪,等走出去后眼前豁然开朗。一直玩到凌晨回城,城门还未开启,一路上的乐趣未尽,依然有笙歌相伴。
注释:杨子:指西汉时期的扬雄(也有作杨雄)。此处以杨子来比喻杨氏的人。
淮王:指汉代淮南王刘安,这里借指岐王。
兴阑(xīng lán):兴尽。
迳转:山路曲折回环。
银烛:白亮如银的烛光。此处也可能是指火炬(晋代以前称为烛)而非蜡烛。
开:舒展,开豁。
散玉珂(kē):指骑马从游者各自分散而游。玉珂(kē):马勒上的玉饰。
严:戒夜。
拥:指群聚而行。指归来时,奏乐者走在队伍之前。唐代亲王出行时,卤簿中有鼓吹乐,故称之为拥。
笙(shēng)歌:指合奏笙的歌曲。也可指吹笙唱歌或奏乐唱歌。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20年的开元八年。当时,岐王李范带领着一群文人墨客,包括著名的诗人王维,一同前往杨氏别业游玩。在这次旅行中,岐王李范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他们能够为这次旅行写一首诗。
王维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接受了岐王的命令,并开始着手创作这首诗。他深知自己的诗才,也明白这次机会对于他的声誉和地位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首优秀的诗作,以回报岐王的厚望。
在杨氏别业的环境中,王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他观察着周围的景色,倾听着鸟儿的歌唱,感受着微风的拂过。这些自然的元素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创作过程中,王维将自己的感受和对自然的观察融入到诗中。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杨氏别业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他通过诗歌,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境界,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最终,王维完成了这首诗,将它呈献给了岐王李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杨氏别业的赞美,更是王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的表达。它展示了王维卓越的诗才和对艺术的追求,也为他赢得了岐王的赞赏和尊重。这次创作经历成为了王维诗歌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他的声誉和地位增添了光彩。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王维的《送岐山诸公入京》。诗中通过描写游览的美景和兴尽归去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对游玩的热爱和对美景的赞美。
首联通过提及杨子谈经和淮王载酒过的场景,暗示了岐王和诗友们游览杨氏别业的情景。诗中的“载酒”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淮王对贤才的重视,以及岐王带领诗友们欢宴游乐的场景。
第二联通过描写“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表达了诗人在美景中度过的愉悦时光。诗人通过极富诗意的笔法,将自己在鸟鸣声和繁花中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美景的独特体验和细腻感情。
第三联通过描述诗人走过曲径、穿过树林,看到岐王及其扈从的车马,展现了将要回去时的情景。这一联通过描写光明的烛光和开朗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结束的游玩的留恋之情。
尾联通过描写抵达城门时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游玩仍有兴趣的情感。诗人在深夜归去时,城门尚未开启,但仍然能听到笙歌声,这表明诗人对游玩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追求。
整首诗善于通过间接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美景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富有启发性,让人回味无穷。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