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剩下两枝残花了。我预料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残:凋谢。明朝:明天。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萎红:枯萎的花。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晴明:一作“晴天”。飘零:凋谢;凋零。
《惜牡丹花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凋谢,诗人选择了“把火”照花,将牡丹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瞬间。这种做法既是对牡丹的怜惜,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人深知,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青春也会逝去,但他希望通过“把火”照花的方式,将牡丹的美丽永远留在心中,永不凋谢。
整首诗以牡丹花为主题,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和惜花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短短的四句诗,巧妙地运用语言和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惆怅和怜惜的情感空间。诗中的牡丹花象征着美丽和青春,而诗人对牡丹花的怜惜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和对花的惜别,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等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惆怅和怜惜的情感空间。诗人通过“明朝风起应吹尽”、“寂寞萎红低向雨”等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诗人选择了“把火”照花的方式,将牡丹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瞬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二首》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和对花的惜别,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短短的四句诗,巧妙地运用语言和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惆怅和怜惜的情感空间。诗人通过“把火”照花的方式,将牡丹的美丽永远定格在最美好的瞬间,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惜牡丹花二首》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