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屋梁上来了一双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
衔泥在椽条间垒窝,一窝生下乳燕四只。
四只乳燕日夜成长,求食的叫声喳喳不住。
青虫不容易抓到,黄口小燕似乎从来没吃饱饭。
双燕用爪抓,用嘴衔,气力用尽,不知疲倦。
不一会儿往返十来转,还怕饿着窝里的小燕。
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
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
小燕一朝羽毛长得丰满,引上了庭院里的树枝,再不回头,随着风儿四下飞散。
雌雄双燕,空中叫喊,声嘶力竭,也唤不回还。
只好回到空窝里面,悲鸣通宵不断!
老燕啊,切莫悲叹,你们应当回想从前:
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也同样远走高飞,
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注释:
翩翩(piān):鸟飞轻疾的样子。
椽(chuán):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索食:求食。孜(zī):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黄口:小儿。《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
觜 (zī ):觜爪指鸟类的爪和嘴。敝(bì):这里指疲惫,困乏,衰败。
心力:指精神与体力。
须臾(yú):顷刻;瞬间。
雏(chú):幼小的鸟。
刷毛:整理羽毛。
庭树枝:庭院里的树枝。
“举翅”句:向上伸起翅膀而不回头看。
啁啾(zhōu jiū):形容鸟叫声、奏乐声等。
《燕诗示刘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给一位名叫刘姓老汉的孩子的。根据题目可知,这位孩子即将独自远走高飞,离开家乡,踏上新的旅程。
在唐代,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前途和机会,选择离开家乡,到他处谋生。这也是刘姓老汉的孩子所面临的情况。
杜牧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刘姓老汉孩子的祝福和鼓励。他希望这位孩子能够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世界,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取得成功。
这首诗以杜牧独特的笔触和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孩子即将离开家乡的情景。他描述了孩子的背影,以及孩子离开后家乡的变化。通过这些描写,杜牧表达了对孩子的思念和对他未来的祝福。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反映了唐代社会变革和人们面临的选择。它展示了人们对于离别和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于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作品,更是对于人们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真实记录。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人们的思考和情感,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燕诗示刘叟》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述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过程,让人深刻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首先,诗中运用了绘声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索食声孜孜,使读者能够听到燕子们辛勤寻找食物的声音,进一步感受到它们的辛劳。
其次,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黄口来代指幼燕,通过对比母瘦雏渐肥,展现了燕子们的养育成果。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母瘦和雏渐肥,突出了燕子们的辛勤努力和成果的对比。
同时,诗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的描述,展现了燕子们细心呵护幼燕的情景。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声尽呼不归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燕子们的呼告和无奈。
最后,诗中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通过燕燕尔勿悲的呼告,表达了诗人对燕子们的祝福和鼓励。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写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过程,让人深刻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燕诗示刘叟》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