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拱之治之后天下太平。
如今任公子已无需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注释:
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盘:盘踞。
横溃:泛滥。豁:打开。中国:中南地区。
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
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混:混合,统一。
区宇:全国的范围。
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金陵望汉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年代和主题。这首诗的年代不确定,有人认为是公元725年的开元十三年,也有人认为是756年至757年的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之间。诗中提到的汉江实际上指的是长江。这首诗的意义较为深奥,人们对其诗旨的解读不一致,但大致可以理解为表达了作者内心未实现的愿望和怨望之情。 《金陵望汉江》创作背景详情»
《金陵望汉江》是李白的一首诗,以金陵为中心,描写了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通过写景来寓比兴之意。诗的前两句“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下游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展现了远去的长江的雄壮气象。接着,诗人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但是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而是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在这首诗中,李白全面描绘了万里长江的风光,包括上游的秀丽、三峡的急险、中游的宏阔和下游的浩瀚,生动地绘制了一幅宏伟的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他诗人所无法做到的。其他诗人由于经历的局限,只能对长江进行个别描写,虽然可能写得很精彩,但无法绘制出长江的全貌。即使有人像李白一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也未必像他那样钟情于长江,或者虽然钟情但不善于诗歌表达。
李白在漫游扬州时赋《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称赞了西灵塔的神奇效果。而《金陵望汉江》更值得关注,嘲笑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割据者依靠金陵钟山之险而称帝最终复亡的历史命运,同时赞美了李唐一统天下的伟业。这首诗既有对盛世的歌颂,又有对历史的嘲讽,展现了李白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金陵望汉江》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