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
人追逐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明亮的月亮,像一面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的月光尽情地散发出清冷的光辉。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从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从这云间消失?
月亮里的白兔从秋天捣药一直到春天,嫦娥孤单地住在月宫,又有谁与她相伴?
现在的人看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人。
古人与现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在举起酒杯放歌的时候,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我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金樽:精美的酒具。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尚不可考。根据《把酒问月》题下的自注,可以推测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创作的。有一些人认为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位诗人受到朋友的邀请,或者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如宴会或聚会上,朋友们欣赏月亮的美丽,而诗人则被激发出了创作的灵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一个夜晚,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品味美酒,欣赏着夜空中的明月。诗人被朋友们的热情和美景所感染,他们可能在交谈中提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于是诗人决定以此为题,写下了这首《把酒问月》。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宴会或聚会的氛围中创作的,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着友谊和美酒,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宇宙的神秘。诗人通过把酒问月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友谊和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思考。
这个创作背景为诗歌赋予了一种浪漫和温馨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创作的,诗人借助月亮这个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他对友谊和自然之美的深深思考和赞美之情。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创作背景详情»
的效果,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以及月亮作为永恒存在的象征。
整首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通过对月亮的追问和思考,揭示了人类对宇宙和时间的无尽疑惑和思索。诗人以自己的饮酒问月之举,表达了对于人生和宇宙的追求和思考,以及对于永恒和变化的对比。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于人类欲望和追求的思考,明月虽然无法被人攀得,但却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诗中的描写手法独特,通过对月色的描绘,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一些哲理和思考,使得整首诗更具深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通过对月亮的追问和思考,揭示了人类对宇宙和时间的无尽疑惑和思索。诗人以自己的饮酒问月之举,表达了对于人生和宇宙的追求和思考,以及对于永恒和变化的对比。同时,诗中的描写手法独特,展现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