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守卫边关的士兵驻守之地。
当年汉朝的士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人觊觎青海湾的广阔土地。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的士兵很少能够生还。
守卫边关的士兵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当此时,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守卫边疆的士兵的妻子。
《关山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李白生活的时代,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在那个时代,征战是常态,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国家。李白作为一位诗人,时常游历各地,目睹了征战的场景,见证了战士们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在战场上,李白看到了无数勇士们奋勇杀敌的场景,他们英勇无畏,为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然而,战争的残酷和伤亡也让李白深感痛心,他看到了战士们身受重伤、壮志未酬的悲惨景象。这些征战之士在战场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他们的苦辛让李白感到无比的敬佩和同情。
与此同时,李白也看到了后方思妇的愁苦。这些思妇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战士们的平安,日夜祈祷,忍受着长久的分离和担忧。他们的丈夫、儿子或亲人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而她们只能默默地等待着消息,心系着战士们的安危。这种无尽的担忧和思念让李白深感后方思妇的辛酸和痛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创作了这首诗。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征战之士的敬意和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后方思妇的关怀和同情。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牺牲,以及后方思妇的忧虑和思念,展现了一个动荡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李白以他独特的诗歌才华,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诗中,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辛和愁苦。
《关山月》创作背景详情»
,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归乡的苦涩。他们站在高楼上,眺望着远方的边城,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之情。然而,他们却无法回到家乡,无法摆脱战争的束缚。他们叹息着,却无法得到解脱。
整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广阔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战争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关山、月亮、长风等形象,烘托出边塞的苍凉和战争的残酷,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通过描写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对归乡的渴望,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战争的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通过对关山、月亮、长风等形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使诗歌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总之,李白的《关山月》通过对边塞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关山月》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