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
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注释:
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旧苑:指苏台。苑:园林。
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苏台览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天宝初年,李白游历到了姑苏台,他被这座古老的城市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通过对姑苏台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进行描写,表达了李白对于昔日繁荣而今日衰败的感慨之情。
姑苏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曾经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姑苏台的辉煌逐渐消退,城市的繁华也逐渐凋零。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看到了这些变化,他感叹昔日的盛景已经成为了过去,而今天的姑苏台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模样。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对姑苏台的描写,展现了他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他用诗意的语言,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于岁月无情的感叹。他描述了昔日姑苏台的繁华景象,如今却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他感叹着曾经的辉煌已经逝去,而今天的姑苏台只是一个黯淡的影子。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姑苏台的描写,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李白通过描绘姑苏台的兴衰,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他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总之,这首诗是李白在唐天宝初年游览姑苏台时所写,通过对姑苏台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进行描写,表达了他对于昔日繁荣而今日衰败的感慨之情。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姑苏台的描写,更是对于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
《苏台览古》创作背景详情»
明月依旧,永恒不变。这两句以明月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明月是永恒的,它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人事的变迁影响,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着。而吴苑的荒凉和苏台的残破,则是人事的变化和兴废的无常的具体体现。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以古今对比为主线,通过描写吴苑和苏台的荒凉,以及杨柳的新发,明月的永恒,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诗人通过对古迹的凭吊,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的景物描写简洁而凄清,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整首诗以古迹的变迁为线索,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吴苑和苏台的荒凉,以及杨柳的新发,明月的永恒,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诗中的景物描写简洁而凄清,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给人以深深的触动。整首诗以古迹的变迁为线索,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吴苑和苏台的荒凉,以及杨柳的新发,明月的永恒,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诗中的景物描写简洁而凄清,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苏台览古》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