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清洗,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爬满青藤的小路向远处伸延,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寒冷的峡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密云。
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斜倒着横在江面。
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注释:
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载:“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
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
芳草平:即芳草坪。
雪峰:安旗等注:“雪峰,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篁(huáng):竹子。
雉(zhì):野鸡。
箧(qiè):箱子。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洗砚”二句:意思是要发愤读书,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素贞,指情操。
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冬日归旧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历成都、渝州等地后返回匡山时所作。根据学者的研究,李白返回“旧山”的时间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冬天。在开元九年的春季,李白曾经投考苏颋,但没有中选。尽管他受到了“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的夸奖,但却没有得到任用,这让他非常失望。因此,大约七八个月后,他决定回到自己曾经读书的地方,也就是“旧山”,并在那里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青山的思念之情。 《冬日归旧山》创作背景详情»
首诗,它不仅是李白对旧居景象的描写,更是他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李白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他对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如碧绿的藤径、万点雪峰、枯枝冷叶、寒云、嫩篁和老树古木。这些景象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顽强,同时也反映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诗中的自然山水给予李白无限的生命力和快慰感。他感到自己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李白寻找到了内心的平衡和真实。他希望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追求人生的真谛。
诗中的“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他要告别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这句话也表达了李白的远大抱负,他希望通过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实现自己的志向。
整首诗既注重格式又不受格律所限,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示了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表达了李白对旧居的留恋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的追求,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冬日归旧山》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