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入蜀》原文赏析

  • sòng
    yǒu
    rén
    shǔ
  • [
    táng
    dài
    ]
    bái
  • jiàn
    shuō
    cán
    cóng
    xíng
  • shān
    cóng
    rén
    miàn
    yún
    bàng
    tóu
    shēng
  • fāng
    shù
    lóng
    qín
    zhàn
    chūn
    liú
    rào
    shǔ
    chéng
  • shēng
    chén
    yìng
    dìng
    wèn
    jūn
    píng

原文: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相关标签:送别山水抒情劝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
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

注释: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送友人入蜀》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当时的地点是秦地。诗人李白在长安送别一位友人前往蜀地时创作了这首诗。然而,这个时期的李白正遭受朝廷权贵的排挤和不公平待遇。

在唐朝时期,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然而,由于他个性独立、不拘一格的风格,以及对朝廷权贵的批评,他常常遭到排挤和不公正的对待。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送别友人入蜀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他在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市中,目睹着朝廷权贵的嚣张和不公,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无力和边缘化。他的友人离开长安,前往蜀地,而李白则留在这个充满权谋和尔虞我诈的都市中。

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绘秦地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和无奈。他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朝廷权贵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李白作为一个诗人的困境和挣扎。他的才华和独立个性使他成为了朝廷权贵的眼中钉,遭受到了排挤和不公正的对待。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压力,而是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送友人入蜀》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蜿蜒而上,栈道两旁的芳树将其笼罩,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层意思是:芳树笼秦栈,也可以理解为秦栈上生长着芳香的树木。这里的芳树可以代表春天的花草树木,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而春流绕蜀城,则是指蜀城周围的溪流,在春天时水流湍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整个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此联通过描绘蜀道上的景色,展现了蜀地的壮美和优美。蜀道虽然崎岖难行,但却有着别样的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期望和劝勉,希望他不要过于担心功名利禄,而是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整首诗语言简练朴实,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描写细腻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通过描绘蜀道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和期望,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感慨。这首诗被后世誉为“五律正宗”,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送友人入蜀》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猜您喜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肠断 一作:断肠)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赤壁赋

宋代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 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 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