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银亮的池塘上,有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中。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
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监狱里的草长得很深,公堂上也很安静,不妨多多地摆宴、游玩。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徐君猷(yóu):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
银塘:银亮的池塘。朱槛(jiàn):红色的栏杆。麹(qū)尘:指淡黄色的江水。麹,同曲。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
圆:团团。卷:托住。
条:枝。荐:进。
菖(chāng)花:菖蒲花。
沉醉:喝酒过多,人昏昏欲睡的样子。酬:酬谢。
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以其才华横溢和豪放不羁的个性而闻名于世。然而,由于他的政治观点和言论与当时的统治者不合,他多次被贬谪到不同的地方。
1081年五月,苏轼被贬黄州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在这个端午节的时刻,苏轼的心情相对平静了一些。他与徐君猷这位好友一起欣赏五月的风光,品味着大自然的美好。他们一边饮酒畅谈,一边开怀大笑。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苏轼决定用一首词来表达对徐君猷的感激之情。他用词婉转而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徐君猷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陪伴的感激之情。这首词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的表达。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苏轼在贬谪期间的心境和情感变化。尽管他被贬谪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但他并没有沉沦于自怨自艾之中,而是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他通过与好友共度端午节,欣赏五月的风光,以及饮酒开怀,展现了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个创作背景也反映了苏轼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即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苏轼通过描绘五月的风光和友情的珍贵,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总之,这个创作背景为苏轼这首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情感和心境的背景,展示了他在贬谪期间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词也成为了苏轼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传颂至今。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诗的上片描绘了黄州端午节的美景,通过描写银塘、朱槛、麹尘、圆绿、新荷等元素,展现了五月百色争妍的景象。这些描写与白居易的《春江闲步赠张山人》中的景物描写相呼应,都展现了清新和美的氛围。接着,诗人转入描写民俗生活,描述了绿兰枝浸水浴和绿菖蒲酿酒的情景,表达了人们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愉快心情。最后一句“天气尚清和”点明了整个上片的意境,表达了一切都是清新、和好、升平的。
下片则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的情景。诗人用“沉醉”和“歌”来形容他们的欢乐,将他们欢欣谐趣的形象描绘得十分传神。接着,苏轼表达了对徐君猷治州有方、百姓安居的赞赏之情,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这表达了苏轼对徐君猷的赞赏和对爱民思想的表达。最后一句“无吝宴游过”表明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没有什么可吝惜的。整篇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风俗和赞美徐君猷的政绩,展现了苏轼的忠君爱国和忧民的愿望。
整首诗以写端午酬节风俗为名,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同时也表达了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上片结尾处的“天气尚清和”为下片留出余地,与下片的“好将沉醉酬佳节”起到承递作用,使景情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整篇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端午节的欢乐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清泰政治和善施政德的赞赏和向徐君猷的致敬。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