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洁白的画绢上,突然升起了风霜之气,原来画纸上的苍鹰,凶猛与众不同。
它竖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只要让它去捕击凡俗的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注释: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殊:特异,不同凡俗。
竦身:即竦起身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兔: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擿:同“摘”。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安得,哪得。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俗的鸟。
平芜:草原。
《画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题画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年号开元末期创作的作品,大约与他的另一首诗《房兵曹胡马》同时创作。这个时期正是杜甫年轻的时候,他充满理想,过着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生活。他的心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画鹰》创作背景详情»
写其行动。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画鹰的威武和激情。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作者通过描绘画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达了自己青年时代的雄心壮志和对平庸的鄙视。画鹰象征着作者自己,他渴望展翅高飞,追逐自己的梦想,不愿被平庸所束缚。整首诗通过描写画鹰,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卓越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题画诗通过描绘画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表达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通过运用倒插法和比喻手法,诗中的画鹰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精练,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
《画鹰》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