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在唐朝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秋季创作的。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五年。在乾元元年(758年)的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的七月,他毅然辞去官职,带着家人离开,前往秦州定居。在那里,他靠着负薪采橡栗为生,自给自足。《佳人》这首诗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季创作的。 《佳人》创作背景详情»
杜甫的《佳人》是一首既反映社会问题又表达诗人情感的作品。诗中通过对佳人悲惨命运和高尚情操的对比描写,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敬佩。诗人运用了赋和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整首诗含蓄而深刻,引人思考,感人至深,能够强烈地触动读者的心灵,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整首诗分为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描写了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中,佳人倾诉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遭遇。第三段则赞美了佳人虽然遭受不幸,但仍能保持高尚的情操。
诗的开头两句“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点明了主题,上句写了佳人的美貌,下句则写了她的高尚品格。通过描述佳人幽居的环境,诗人衬托出佳人的孤寂,揭示了她命运的悲惨和处境的艰难,同时也隐含了诗人自身的感叹和慨叹。这四句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笔调含蓄而深沉。
接下来的四句“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直接而畅快。诗人回忆起安史之乱时,兄弟们惨遭杀戮。他认为即使官位再高也无济于事,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安葬。这里的“官高”呼应了前文中的“良家子”,强调了绝代佳人出自贵族家庭。
接下来的四句“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世态的冷漠和人情的冷暖。这里引用了刘辰翁的评论:“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比喻世事的变迁和光景的消逝。
最后的四句“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负心人的无情和被抛弃者的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和慨叹世情冷漠的词句中,充满了悲愤和不平之情。通过对比新人和旧人、笑和哭的形象,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被遗弃女子的痛苦,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她的痛苦。夜合花开在夜晚,所以说“知时”。而鸳鸯则是成对生活,不会独自宿。这里的描写使人们更能感受到佳人的孤独和无助。
总的来说,杜甫的《佳人》通过对佳人悲惨命运和高尚情操的描写,既反映了社会问题,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的描写含蓄而深刻,引人思考,感人至深,能够强烈地触动读者的心灵。这首诗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佳人》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一作:读破万卷书)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