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原文赏析

  • jiāng
    meí
  • [
    táng
    dài
    ]
  • meí
    ruǐ
    qián
    meí
    huā
    nián
    hòu
    duō
  • jué
    zhī
    chūn
    hǎo
    zuì
    nài
    chóu
  • xuě
    shù
    yuán
    tóng
    jiāng
    fēng
  • yuán
    jiàn
    xiù
    cuó
    é

原文: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相关标签:写花梅花抒情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腊月前梅蕊己破,新年后梅花正多。
明知此地啊春光美好,可心怀客愁而又无可奈何!
江梅和白雪原来同此一色,春风也徒自节江水漾动清波。
故乡的春色渺不可见,苍郁的巫山空自巍峨。

注释:
绝知:明知。好:一作“早”。
元:原是。一作“能”。
巫岫:巫山。岫,山。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江梅》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春天,杜甫身处夔州,他是一位旅居江峡的诗人。在这个季节,他目睹了腊梅初开的景象,这让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于是,他决定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他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江梅》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凉的客愁。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对客愁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盼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以梅花的开放过程为线索,描绘了时序的变化。诗人似乎看到了春姗姗来迟的脚步,从梅蕊初绽到梅花盛开,从腊前到年后,时序的变化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到来。这种描写也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盼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关注。

颔联承接首联,写出了春意浓郁的景象,但却无法排遣内心的“客愁”。诗人在见到江梅后,感受到了春意的浓厚,但是客愁却无法消散。这里的“客愁”二字成为了诗眼,通过对美景与内心痛苦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哀情。

颈联稍作停顿,不再顺势抒情,而是写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春江微波与岸边的梅花相互映衬。江中波映江边梅,岸上梅逐水中波,江水岸花交相辉映,展现出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这里的“江梅”之意在此才得以补足。

尾联道出了不能尽情享受春光的原因,即“客愁”。尽管春水春花、春光春色赏心悦目,但却非故园春色,因此对巫山峰峦的思念增添了愁绪。诗人早有回乡的计划,但由于时局动荡,无法如愿。面对巫山峰峦,诗人感受到了故乡的可爱与亲切。

整首诗分为一、三联和二、四联两个部分,前者以景为主,后者以情为主。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对客愁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盼望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既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江梅》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猜您喜欢

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

唐代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唐代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叹庭前甘菊花

唐代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