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原文赏析

  • yuè
    yáng
    chéng
    xià
    /
    yuè
    yáng
    lóu
    xià
  • [
    táng
    dài
    ]
  • jiāng
    guó
    qiān
    shān
    chéng
    jìn
    bǎi
    céng
  • àn
    fēng
    fān
    làng
    zhōu
    xuě
    hán
    dēng
  • liú
    zhì
    cái
    nán
    jìn
    jiān
    weī
    zēng
  • nán
    weì
    liào
    biàn
    huà
    yǒu
    kūn
    péng

原文: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相关标签:忧国忧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
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

注释:
江国:指江河纵横的地方。
逾:越过。
近:将近。
图南:出自《庄子》,意为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现用来表示事业发展有韧性,具有雄心壮志。
鲲鹏:庄子所假设的巨大鱼鸟。 《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根据黄鹤的注解,这首诗应该是在大历三年(768年)的深冬创作的。当时正值国家破败、家庭衰落的流亡时期,杜甫面临着巨大的危难,同时还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然而,即使处境如此艰难,诗人仍然怀揣着满腔报国之心,坚定不移地面对危险,不放弃、不气馁。这首诗的意境既悲怆又宏伟有力,展现了诗人的坚韧和豪情。 《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于大历三年冬的作品,背景是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转变和知识分子心理的阴影。诗中表达了杜甫失落和迷茫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惘。诗中的对仗工整,特别是“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一句,展现了杜甫对炼字的重视。此外,诗中还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整首诗以豪景和壮志为背景,展现了豪迈的情感和意境的起伏,节奏感强,情景呼应自然流畅。 《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猜您喜欢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唐代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叹庭前甘菊花

唐代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饮中八仙歌

唐代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