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
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
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
打算乘风破浪,放舟南下,说不定就像扶摇直上的九天鲲鹏。
注释:
江国:指江河纵横的地方。
逾:越过。
近:将近。
图南:出自《庄子》,意为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现用来表示事业发展有韧性,具有雄心壮志。
鲲鹏:庄子所假设的巨大鱼鸟。
《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根据黄鹤的注解,这首诗应该是在大历三年(768年)的深冬创作的。当时正值国家破败、家庭衰落的流亡时期,杜甫面临着巨大的危难,同时还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然而,即使处境如此艰难,诗人仍然怀揣着满腔报国之心,坚定不移地面对危险,不放弃、不气馁。这首诗的意境既悲怆又宏伟有力,展现了诗人的坚韧和豪情。 《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于大历三年冬的作品,背景是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转变和知识分子心理的阴影。诗中表达了杜甫失落和迷茫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惘。诗中的对仗工整,特别是“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一句,展现了杜甫对炼字的重视。此外,诗中还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整首诗以豪景和壮志为背景,展现了豪迈的情感和意境的起伏,节奏感强,情景呼应自然流畅。 《泊岳阳城下 / 泊岳阳楼下》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