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赏析

  • qīng
    píng
    ·
    jiǎn
    jiào
    shān
    yuán
    shū
    suǒ
    jiàn
  • [
    sòng
    dài
    ]
    xīn
  • duàn
    xiū
    zhú
    zhú
    zàng
    bīng
    zhuàn
    qīng
    sān
    bǎi
    xiāng
    mǎn
    huáng
    hūn
    xuě
  • xíng
    rén
    shū
    zhé
    cán
    yóu
    yǒu
    gāo
    zhī
    liú
    dōng
    fēng
    shǔ
    diǎn
    zhī
    yuán
    jiāo
    nèn
    chūn
    chí

原文: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相关标签:咏物咏梅写花赞美清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
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路转句:苏轼《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雪屋:稼轩新居内一处宅院的名称。
行人:过路之人。
娇嫩春迟:春天娇懒而来迟。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在宋孝宗淳熙八年冬十一月的情景。当时,辛弃疾已经四十八岁,他由江西安抚使的职位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然而,不久之后,他因为台臣王蔺的弹劾而被免职。因此,辛弃疾不得不回到他在上饶灵山附近新建不久的带湖新居,开始了退隐的生活。在这段闲居带湖的时期,辛弃疾创作了这首咏梅词。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描述了山园中梅花的生长环境和风韵。文章开头提到梅花生长在断崖峭壁间,与修竹相伴,具有冰清玉洁的品质。接下来,文章通过一路观赏的方式,从山麓到家园,从白昼到黄昏,描绘了幽香弥漫的山园中的梅花。其中,提到篱边的梅花已经凋谢,是为了引出高枝上的梅花。结尾部分描述了高枝上的梅花数点,随风摇曳,风姿翩翩。它们之所以迟迟不落,挺立在枝头,只是因为春天还未完全到来。整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形神兼备,虚实相间,生动地描绘了梅花唤春报春的独特风姿。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和竹树与天上的白云相连。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应该满足了。遇到了秋社的日子,我拄着手杖去参加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到了一份祭肉。而且正好床头的那罐白酒也刚刚酿成,可以尽情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树、枣树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不要叫家人去惊动这些小孩子们,让我在这里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山园:指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旁人:家人。

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当时,辛弃疾已经四十八岁,被免去了职务,不得不过退隐的生活。然而,作者并没有因被迫闲居而感到苦恼,反而感到了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在这段闲居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其中,《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一首词。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乡情词》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词中描绘的农村生活是一片和谐安宁的景象,没有矛盾和痛苦,充满了酒肉和丰衣足食。然而,这种描绘过于理想化,与真实的农村生活相去甚远。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农村的一部分地区可能是安宁的,但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生活并不幸福愉快。这并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眼界受到了限制,对生活的认识也受到了局限。

词的上阕描写了居住在湖边的闲居和农村生活的满足。词中描述了云雾缭绕、松竹葱茏的山园景象,烘托出静谧和谐的氛围。词中的“从今万事足”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满足。这种知足的思想可能来源于老子的教诲,虽然消极,但比起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要高尚得多。这两句确定了全篇的基调,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的满足。

下阕的“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词中描述了邻里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的情景。词中的“拄杖”表明词人已经年过半百,而“分社肉”则是当时农村的一种习俗,每年春社日和秋社日,邻里相聚,屠宰牲口祭祀社神,然后分享祭祀的肉。下句则表达了山园的富有,词中的白酒初熟也暗示着丰收的季节。这些描写展示了生活的富足,虽然有些夸张,但仍然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满足。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乡情词》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农村生活景象,虽然与真实的农村生活有所差距,但词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满足和知足思想仍然值得赞赏。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永遇乐·投老空山

宋代 辛弃疾

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宋代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鹧鸪天·黄沙道中

宋代 辛弃疾

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