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与朋友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
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
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
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
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
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注释: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饮酒的意思。这两句是说邻人间互相招呼饮酒。
农务:农活儿。辄(zhé):就。相思:互相怀念。
披衣:披上衣服,指去找人谈心。厌:满足。
此理:指与邻里过从畅谈欢饮之乐。理:义蕴。将:岂。将不胜:岂不美。兹:这些,指上句“此理”。
纪:经营。这两句语意一转,认为与友人谈心固然好,但应当自食其力,努力耕作必有收获。
《移居·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组诗是在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写成的,当时作者陶渊明已经46岁。根据逯钦立的《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和郭维森的《陶渊明年谱》,在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离开了彭泽令的职位,返回了柴桑,回到了老家和园田居住。义熙四年(408年)六月,陶渊明隐居在上京的旧宅发生了火灾,他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他搬到了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的南村村舍。《移居二首》应该是在他搬迁后不久写成的。 《移居·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陶渊明的诗以平淡自然而著称,他将日常生活中琐碎的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自在自得的乐趣。在《移居二首》其二中,他以登高赋诗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在新居南村的欣慰和自得。
诗的开头,陶渊明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来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偶尔发生的趣事,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逢春天的风和日丽或秋天的天高云淡,登高赋诗成为文人雅兴的胜事。对于陶渊明来说,他在柴桑火灾之后迁居南村,有了这样一个登临胜地,更加欣慰自得。他登高赋诗不仅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的忙季节中偷闲而行。这样的雅兴对于士大夫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诗中没有具体描绘景物,但通过诗人的神情和情感的表达,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风光的清靡高爽。
除了登高赋诗之乐,陶渊明在南村还有与邻人过从招饮的乐趣。诗中写道:“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文并不直接连贯,但可以理解为诗人与邻人之间的斟酒品诗。过门相呼,没有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随便自然。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表现出情意的真率。相呼可能是指邻人特意过门招待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待邻人,或者是邻人恰好来串门,碰巧遇到诗人有酒,一起斟酌,共赏新诗。
陶渊明的诗以平淡自然、真率情意为特点,他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展现了自在自得的乐趣。他的诗中融入了田园耕凿的忧勤和哲理,使人们能够在平淡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移居二首》其二正是这样一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赋诗和与邻人招饮的情景,展现了陶渊明在南村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
《移居·其二》赏析详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担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务。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但仅任职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陶渊明的生平,有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确切年份存在争议。有的资料称他出生于352年,去世于427年;而另一些资料则认为他出生于365年,去世于427年。无论如何,陶渊明的诗作和思想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