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舍》原文赏析

  • tián
    shè
  • [
    táng
    dài
    ]
  • tián
    shè
    qīng
    jiāng
    chái
    mén
    dào
    páng
  • cǎo
    shēn
    shì
    jǐng
    lǎn
    shàng
  • liǔ
    zhī
    zhī
    ruò
    shù
    shù
    xiāng
  • 西
    zhào
    shài
    mǎn
    liáng

原文: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相关标签:写景田园

译文及注释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
田舍: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
(田舍:王大将军以前有一座田舍,名字叫做田舍。)

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jǔ)柳枝枝弱,枇(pí)杷(pa)树树香。
榉:一作杨。《本草衍义》: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吴曾《漫录》:今本作榉柳,非也。枇杷一物,榉柳则二物矣。对对亦胜树树。
(榉柳的枝条纤弱,枇杷树的香气四溢。榉:也叫杨。《本草衍义》中说,榉木的皮,现在人们称之为榉柳。然而,叶子却不是柳树的叶子,也不是槐树的叶子。吴曾在《漫录》中说:现在的版本写作榉柳,其实不是。枇杷是一种植物,榉柳则是两种植物。对对也比树树更胜一筹。)

鸬(lú)鹚(cí)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鸬鹚:水鸟,蜀人以之捕鱼。
(鸬鹚在西方的太阳下照耀,晒干了翅膀上的鱼。鸬鹚是一种水鸟,蜀地的人们用它来捕鱼。) 《田舍》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世说新语》:王大将军旧有田舍名。
注:王大将军是一个人物,他的田舍有一个特定的名字。

《晋书·陶潜传》:惟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注:陶潜是一个人物,他只去过田舍和庐山游览。

《楚辞》:“隐岷山以清江。”
注:这是《楚辞》中的一句诗句,描述了隐居在岷山的人们以清江为背景。

元行恭诗:“草深斜径成。”
注:这是元行恭的一首诗,描述了草地上的斜径。

《风俗通》:“古音二十五亩为一井,因为市交易,故称市井。”
注:《风俗通》中解释了古代的计量单位,将二十五亩称为一井,因为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所以称为市井。

“榉柳枝枝弱”:榉一作杨。
注:原文中提到榉柳,但有人认为应该是柳的一种,称为榉柳,而非双声字。另外,也有人认为榉柳是指榉木的皮,现代人称之为榉柳。

《本草衍义》: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
注:《本草衍义》中解释了榉木皮,现代人称之为榉柳。但是,榉柳的叶子并非柳的叶子,也不是槐的叶子。

吴曾《漫录》:今本作榉柳,非也。枇杷一物,榉柳则二物矣。对对亦胜树树。
注:吴曾认为现在的版本将榉柳误作枇杷,实际上榉柳和枇杷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对对也比树树更胜一筹。

《上林赋》:“卢橘夏熟。”注:“即枇杷也。”
注:《上林赋》中提到卢橘,注解中解释说卢橘即枇杷。

左思《蜀都赋》,“其园则有林檎枇杷。”李善注:“枇杷冬华黄实,本出蜀中。”
注:左思在《蜀都赋》中提到园中有林檎和枇杷。李善的注解解释说枇杷在冬天开黄色的花,原产于蜀中。

仇兆鳌《杜诗详注》:《学林新编》曰:此诗以榉柳对枇杷,或谓榉柳者,柳之一种,其名为榉柳,非双声字也。枇杷乃双声字,相对未工。予谓诗题曰“田舍”,则当在田舍时偶然见此二物,举以成对耳。如《觅松苗子》诗云:“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杨梅乃梅之一种,以此相配,乃正对也。
注: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用了《学林新编》的解释,认为这首诗以榉柳对枇杷,榉柳是柳的一种,名为榉柳,不是双声字。而枇杷是双声字,相对未工。他认为诗题是“田舍”,所以在田舍时偶然见到这两种植物,举例成对。他还引用了《觅松苗子》诗来说明,杨梅是梅的一种,与之相配,才是正对的。

晋乐歌:“君非鸬鹚鸟。”洙曰:鸬鹚,水鸟,蜀人以之捕鱼。
注:晋乐歌中提到君不是鸬鹚鸟。注解中解释说鸬鹚是一种水鸟,蜀人用它来捕鱼。

《诗疏》:“敝败之苟,在于鱼梁。”宋赵次公曰:陶侃母责其为渔梁吏而寄鲊。
注:《诗疏》中解释说敝败之苟是指陶侃,他的失败在于鱼梁。宋赵次公解释说陶侃的母亲责备他当渔梁吏而寄养鲊鱼。 《田舍》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收录在《全唐诗》卷二二六中的,据推测是在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的初夏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肃宗登基后,国家政治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这段时间正值初夏,大地万物开始复苏,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诗人在这个时刻创作了这首诗,可能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启发和感召。初夏的景色和气息给予了诗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受,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创作的,他可能身处于一个花园、田野或者山水之间。他观察着周围的景色,感受着初夏的气息,用诗歌将这种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朝社会和文化的窗口。它展示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唐朝文人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初夏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田舍》创作背景详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猜您喜欢

村行

唐代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题元丹丘山居

唐代 李白

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
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
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
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郊园即事

唐代 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