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译文:
在宣和三年八月十日来到莱州时,我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发现这里没有我喜欢的史书。只在案头上找到了一本《礼韵》,于是随手翻开,决定以翻到的那一页的字为韵来写诗。偶然翻到了“子”字,于是以“子”字为韵,写了一首感怀诗。
注释:
宣和辛丑: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市。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任莱州知州,李清照到莱州探望赵明诚。
几上:案头。《礼韵》:宋代官颁韵书《礼部韵略》,共五卷。
约:拟定。
公路:袁术字公路。
青州从事:指好酒。
生事:惹出事端。
燕寝:指官员住所。
乌有、子虚: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感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当时李清照前往莱州探望赵明诚。在这首诗中,李清照表达了对赵明诚的不满情绪。赵明诚刚刚担任郡守不久,因为忙于应酬而无法处理常务事务,反而被“青州从事孔方兄”所累。这使得李清照感到被冷落了。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抱怨和失望的表达。 《感怀》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李清照的一首诗展开,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窗败几、空无所有,反映出诗人的心境。接着,诗人用典袁术走投无路,身无一物来比喻丈夫赵明诚所处的环境,实际上也在揭示赵明诚在精神层面上的缺失。诗人对酒与钱这类世人皆为之吸引的东西表示了轻蔑,认为赵明诚的应酬是俗气的,是喜生事,也就是惹事非。而后四句则展现了诗人向往的生活,她希望能够闭门谢客、凝香佳思、偶得佳句、拥有人生知己。通过这首诗,李清照不仅调侃了丈夫,也展现了自己追求的生活情趣。
然而,实际上赵明诚并非完全没有风雅之心。他曾在淄州时写下了《白居易《楞严经》跋》,证明了他的风雅素心。赵明诚并不以官职为重,而以内心的素养为得。此外,他与李清照夫妇相对展玩,狂喜不支,这一情景也表明了他的为人。可以说,赵明诚是一个要求甚高的人,他的风雅素养实际上是符合李清照的期望的。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环境和心境,以及对丈夫赵明诚的调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李清照的情感和追求。同时,通过对赵明诚的描述,也揭示了他的风雅素养和为人之道。这首诗既是对丈夫的批评,也是对自己理想生活的表达,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感怀》赏析详情»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