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译文:西汉和东汉本来就是承接关系,中间却多出来个新朝,就像是人身上长了个无用的肉瘤一样。所以才有嵇康这样弹着广陵散慷慨赴死的英雄,他在临死前写文章批责那些不遵守法纪纲常的人。
注释:继绍:承传。
新室:西汉末年,王莽建立的新朝。
赘(zhuì)疣(yóu):赘:多余。疣:肉瘤。形容累赘无用之物。
嵇(jī)中散:稽康,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拜中散大夫不就,人称稽中散。嵇康丰姿俊逸,放达不羁,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威、王戎合称“竹林七贤”。有《嵇康集》传世。
至死薄殷周:嵇康的朋友山涛任吏部郎迁散骑常侍后,向司马氏推举嵇康担任他的旧职。嵇康身为曹魏宗室,不齿山涛依附于司马氏的行为,于是遂与之绝交,并作《与山巨源绝交书》。
其中有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
薄:鄙薄,瞧不起。殷周,指殷汤王和周武王,二人分别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咏史》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与南宋的交替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朝庭充斥着投降主义思想的时候。在这个时期,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收复失地,为国出力,而是贪图安逸,偏安一隅。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的更替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为官的地方,他们毫无廉耻地接着当他们的官,享受荣华富贵,对国家的兴亡混不在意。
这种背景下,李清照作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和爱国热情的女性,对这种投降主义思想感到愤慨和不满。她深知国家的兴衰与每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而这些达官贵人的无所作为和漠视国家命运的态度,让她感到痛心和失望。
作为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李清照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这种投降主义思想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词句,描绘了国家的沉沦和人民的苦难,呼吁人们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奋斗。
李清照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思考和对时局的关注。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忧虑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感人。她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唤。
在这个充斥着投降主义思想的时代,李清照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勇气。她通过自己的创作,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李清照的创作背景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才情,通过作品传递了对国家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表达,更是一种对时代的呼唤和对人们的激励。她的创作背景成为了她作品的灵感源泉,也成为了她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咏史》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的主题和特点。首先,诗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将南宋继承北宋比作东汉继承西汉,将伪楚、伪齐傀儡政权比作王莽的新室。通过这种比喻,作者表达了对于正统政权的坚定认同,对于一切傀儡政权的坚决不予承认。
其次,诗中对于嵇康的赞颂也展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嵇康是反对司马氏篡魏的人,作者对他的热情赞扬表明了她对于反抗外来统治的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此外,李清照在这首诗中展现了她善于用典的特点。她用王莽的新朝来比喻当时的伪齐、伪楚政权,通过这种比喻,她贬低了那些苟且偷生之辈。这种运用典故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读起来充满了丈夫之气,展现了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善于用典的才华,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她表达了对于正统政权的认同和对于反抗外来统治的英雄人物的赞颂。这首诗读起来充满力量,展现了李清照的坚定和勇敢。
《咏史》赏析详情»
李清照,生于1084年3月13日,死于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是汉族,出生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她是宋代(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前期多写她悠闲的生活,后期则更多地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悲叹和感伤。她的词作形式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在论词方面,她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念,反对将词作为诗文的写作方式。
除了词作,李清照也擅长写诗,但留存下来的诗作并不多,其中一部分是感时咏史的作品,情辞慷慨,与她的词风有所不同。
李清照的文集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已经散佚。后人编纂了《漱玉词》辑本,现在也有《李清照集校注》供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