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夏日白天很长,江村的风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它们的羽翼已经长成。蝴蝶展开翅膀停在中午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地织网。月光照在稀疏落落的帘子上,我斜倚在枕头上,听着潺潺溪水的声音。我的头发已经花白,就像霜雪一样白了,我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上简单的生活。
注释:
檐牙:屋檐像牙齿一样的形状。
蝶衣:蝴蝶的翅膀。
晒粉:蝴蝶的翅膀上有很多粉末。
落落:稀疏的样子。
嘈嘈:杂乱的声音。
《夏日三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夏日午夜的燕雀、蝴蝶和蜘蛛等动物,表达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并抒发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世俗的厌恶,渴望归隐田园的情感。
首联和颔联描写了燕雀、蝴蝶和蜘蛛等动物的景象。夏日的白天很长,江村的风景清丽,许多小燕雀栖息在屋檐上,它们的羽翼已经长成;蝴蝶展翅停在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地织网。诗人通过这些动物的描写,反衬出乡村的清净和宁静。
颈联描写了月光照射在稀疏的帘子上,诗人斜倚在枕头上,听着潺潺的溪水声。月影和溪水的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出夏夜的宁静。尾联直抒胸臆,诗人的头发已经花白,他现在只想过着樵夫或渔翁的生活,充分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繁华世界的反感,追求高洁不与世俗相争。
整首诗中,静与动相互交织。诗人选择了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描写燕雀、蝴蝶和蜘蛛等动物的活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使得乡村生活充满了情趣。乡村的喧闹恰恰表明了它们的祥和,展现了农村的清净。而农村的清净又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诗中的“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了诗人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他的内心已经达到了极致的宁静。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月影、溪水的喜爱,以及他内心的宁静和对归隐乡间、终老乡间的愿望。
《夏日三首·其一》赏析二详情»
《夏日》是张耒的一首诗,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张耒在辞去官职后回到乡村闲居时创作的。诗的开头写了对农村夏日的总体印象,炎热的夏天让人感到烦躁,很难找到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正是一个拥有清净之处。这里的“清”可以有多重含义,可以是清静、清幽、清和、清凉、清闲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清。因此,从“清”字出发,诗中所描绘的各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比如第二句“檐牙燕雀已生成”,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临,幼雀和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飞舞鸣叫,有点喧闹,但是正是因为农村环境的清幽而没有尘嚣。至于下联写蝴蝶在花间晒粉,蜘蛛因为天晴而在屋角织网,更显得幽静。当诗人注视着这些景象时,不再感到夏日的炎热和烦躁,而是有一种清凉和谐的感觉。以上是描写白天消夏时令人愉悦的景象。下联则写了夜晚的景象。帘子是“疏帘”,枕头是“虚枕”,环境的清净和寂静可见一斑。月光透过疏帘进入房间,就像是邀请着婆娑的月影;溪水的声音传到耳边,就像是被奇妙地纳入枕头之中。诗中的“邀”和“纳”两个词,将月影和溪声描写成有情感的事物,透露出诗人对月影和溪声的欣赏之情。这种月影和溪声本身就带有清凉的感觉,而诗人又在枕头上感受到了这一切,所以他的心境更加清凉。到了这里,诗人成功地描绘出了一个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因此最后两句成为了水到渠成的点睛之笔:诗人已经久享受着清闲的生活,两鬓已经如霜,而农村的环境又是如此宜人,所以他想在乡村中度过余生。虽然诗人在吟唱之间微微感叹,但对农村夏日舒适愉悦的感受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吴之振在《宋诗钞》中说,张耒的诗效仿了白居易的风格,“虽然没有白居易那样精妙的词句,但是却蕴含着闲逸远离的意境,别有一种神韵”。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的清净,诗境已经达到了闲逸远离的境地。虽然没有白居易那样精妙的词句,但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夏日三首·其一》赏析详情»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他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和文学家,被人称为宛丘先生或张右史。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少年游》和《风流子》等。《少年游》描写了闺情离思,将娇羞少女的情态生动地展现在纸上,令人羡慕和爱慕不已,其中的温情美妙几乎“浓得化不开”。他还著有《柯山集》和《宛邱集》,并有一部词集《柯山诗余》。他被列为元佑党人,多次遭到贬谪,晚年居住在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