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咏》原文赏析

  • 西
    shī
    yǒng
  • [
    táng
    dài
    ]
    wáng
    weí
  • yàn
    tiān
    xià
    chóng
    西
    shī
    níng
    jiǔ
    weī
  • cháo
    weí
    yuè
    zuò
    gōng
    feī
  • jiàn
    shū
    zhòng
    guì
    lái
    fāng
  • yāo
    rén
    xiāng
    fěn
    zhù
    luó
  • jūn
    chǒ
    jiāo
    tài
    jūn
    lián
    shì
    feī
  • dāng
    shí
    huàn
    shā
    bàn
    tóng
    chē
    guī
  • chí
    xiè
    lín
    jiā
    xiào
    pín
    ān

原文: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写人怀古怀才不遇西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所重视,美丽的西施怎么能长久地处于低微的地位呢?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洗衣女子,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宠妃。
在平凡的时候,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只有当她地位显贵时,人们才惊叹她的美丽稀有。
曾经有多少宫女为她化妆打扮,她从来不需要自己穿着华丽的衣服。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她从不计较她的对错。
曾经与她一起在越溪洗衣的女伴,再也不能与她同车来往。
告诉那盲目模仿东施的邻人,想要通过模仿她的皱眉来取悦别人并不容易!

注释:
西施:吴越春秋中的人物,越国得苎萝山鬻薪之女,名叫西施,被郑旦装扮并教导她优雅的步态,三年后献给了吴国。
傅脂粉:即化妆打扮。
浣纱:《环宇记》中提到,会稽县东边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中提到,浣纱溪在荆州,位于夷陵州的西北,秋冬之月,水色清澈美丽。
持谢:告诉。
效颦:庄子的故事中,西施心情不好而皱眉,她的邻居丑陋的人看到后却觉得她美丽,回家后也皱眉,富人看到后就闭门不出,贫穷的人看到后就带着妻子离开,他们只知道美丽的皱眉,却不知道皱眉之所以美丽。按:颦古代写作膑。
安可希:怎么能期望别人的赏识。 《西施咏》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西施咏》这首诗是在天宝时期创作的。当时,王维生活在盛唐时代,这个时代表面上看起来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来追求自己的私利。纨绔子弟凭借着裙带关系得到了君王的宠爱,他们不劳而获地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变得傲慢跋扈。甚至一些无足轻重的人也因为君王的恩宠而身价倍增,他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肆意妄为。

与此同时,那些才华出众的士人却被边缘化,他们被迫屈居于社会的底层,无人赏识他们的才华。这些士人花费了三十年的时间来学习读书,但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们过着贫困的生活,一生都在忍受着穷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创作了《西施咏》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施的美丽和纯洁,王维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希望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慰。这首诗也成为了王维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抗争,他试图通过诗歌来呼唤社会的公正和人们对真正才华的认可。 《西施咏》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王维的《西施咏》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作。诗人以西施这一历史人物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感慨。

诗中描绘了盛唐时代政治腐败的景象,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借裙带关系得到晋升,甚至一些无才无德的人也因为君王的宠爱而得意洋洋。与此同时,才俊之士却默默无闻,无人赏识。诗人以“读书三十年”的儒生为代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情。

诗人通过借西施的命运来抨击社会的势利和虚伪。西施作为浣纱同伴中唯一一个由贱而贵的人,象征着社会中的偶然性和不公平。诗人悲叹世态炎凉,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和不满溢于言表。

诗中还借西施的骄纵来讽刺那些因为得到恩宠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诗人以东施效颦的故事为例,告诫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的赏识而故作姿态,以免弄巧成拙。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西施的美丽和命运的转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势利小人的嘲讽。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不公,展现了诗人对真正才华和品德的追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句评价非常中肯,准确地概括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西施咏》赏析详情»

鉴赏

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这种现象使得人们对于真正的美和价值产生了混淆和误解。诗中通过西施的故事,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不公平性。

诗人以西施的命运为例,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慨。西施原本是越国的一个普通女子,但因为她的美丽被选中送给吴王夫差,成为了吴宫的宠妃。她的美色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诗人并不否认西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他更关注的是西施入官后的恃宠擅权和官场世态。

诗中的开头两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直接点出了社会对于美色的追求和重视,以及西施这样的人物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这是对于那些只看重外表而忽视内在的人们的讽刺。接下来的两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则是对于西施从普通女子到宠妃的转变的揭示。这一转变完全是因为她遇到了重视美色的人,而不是因为她的德能或者其他优点。

接下来的八句则是对于西施的讥刺。诗人通过描述西施的境遇和行为,揭示了她的娇骄和自贵。诗中提到“贱日岂殊重”,意味着西施原本是微贱的,但因为得宠后变得殊众自贵。她不再和普通人同车归,而是享受特权和优待。这种行为引发了诗人的不满和讽刺。

整首诗通过借咏西施来抨击社会对于美色的追求和对于权势的崇拜。诗人认为,这种追求和崇拜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价值的混淆。他呼吁人们要重视内在的美和真正的价值,而不是只看重外表和权势。这首诗语意深微,通过西施的故事,揭示了人生的一点体会,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西施咏》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

猜您喜欢

相思

唐代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唐代 王维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唐代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