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军使急急忙忙地跃上马背,挥动马鞭,飞驰了十里又十里,不断地扬鞭飞驰了五里又五里。
西北都护府的军使传来了紧急的军书,匈奴的军队已经围困了西域重镇酒泉。
边关的山岳原野上,只能看到漫天飞雪,看不到烽火烟。
注释:
陇西行:这是一首古代乐府诗,也叫做《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陇西指的是陇山以西的地方,现在是甘肃省陇西县以东的地区。
都护:这是一个官职名称。在汉代设立了西域都护,唐代设立了六大都护府来统辖西域各国。
匈奴:这里指的是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酒泉是一个郡名,位于现在的酒泉市东北部。
关山:这里指的是边关的山岳原野。
断:指中断联系。
《陇西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737年,王维身为监察御史,受命奉使出塞,前往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边境纷争的时代,王维的任务是监察边境的安全状况,并向崔希逸汇报。这次出使对于王维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使命,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将亲身目睹边境的风云变幻,感受战乱带来的苦难和边塞人民的生活。
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不仅擅长诗词创作,还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有着独特的感悟。这次出使边境,对于他的创作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刺激和灵感来源。他将亲身经历的边塞风光和人民的生活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以此表达对边塞人民的关怀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边境的征程中,王维目睹了无边的战火和边塞的荒凉景象。他看到了边塞士兵们英勇抵御敌寇的场景,也看到了边塞人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这些景象深深触动了王维的心灵,他决定用自己的诗歌来记录这一切,以此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对战争的警醒。
王维的创作背景也包括了他与崔希逸的交往。作为节度使,崔希逸在边境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王维与崔希逸的接触,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边境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生活。这种交往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使他的诗歌更加真实和贴近人民的生活。
总之,王维在公元737年前后的出使边境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边塞人民的关怀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记录了边境的战乱和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王维的才华和情感,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陇西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一首古体诗,属于边塞诗的作品。诗的开头就以告急途中的场景为引子,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迅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诗中使用了倒装句,将“十里”“五里”提前强调,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接下来的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表明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交代了军使送书的紧迫性。最后两句补充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诗的结尾以漫天飞雪和望不见烽烟的情景,突出了飞马传书的紧迫性。整首诗情绪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但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描绘军使送书的片段,展现了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诗的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艺术构思独特。 《陇西行》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