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人到晚年就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酬:以诗词酬答。
张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
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
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酬张少府》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而张少府(张九龄)则是王维的朋友,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这首诗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可以推测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则以此诗作为回应。这种相互赠诗的方式在古代文人之间是常见的交流方式,也是彼此间表达情谊的一种方式。
在这首诗中,王维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人生态度。他不愿意同流合污,不愿意沉溺于世俗的纷扰和权谋之中。相反,他选择了洁身自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选择了隐逸之路,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首诗反映了王维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通过山水田园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远离喧嚣和纷扰,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王维的诗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这首诗也不例外,它通过王维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迷失。
总之,这首诗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回赠之作,表达了他对于洁身自爱和隐逸生活的追求。通过山水田园的描绘,他呼唤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迷失。这首诗展现了王维深邃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追求,也是他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酬张少府》创作背景详情»
又无力改变,只能选择隐逸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末联以问答形式作结,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自问自答。他问自己:“何必怀明月,何以解忧愁?”明月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诗人在问自己,为什么还要怀念那些无法实现的抱负,为什么还要纠结于无法改变的现实。接着,他自答道:“我是地北斗,我是天南钩。”地北斗和天南钩都是指代自己的,表明诗人已经超然物外,不再受世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生活。最后一句“空知返旧林”,既是对自己过去的无奈和失落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既有达观的姿态,又透露出一丝苦闷和无奈。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写情写景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感悟。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