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
碛(qì):沙漠。
秋日:秋天的时节。
平原: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汉官仪》曰: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汉书·张汤传》:“﹝上﹞乃遣山乘鄣。”颜师古注:“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当时辽东乌桓反。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
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珠勒:珠饰的马络头。
《出塞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王维的一首诗。据原注所述,这首诗是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时候,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之后,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的时候创作的。
在这个背景下,王维身为监察御史,被派遣到塞上地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他深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也体会到了塞上边疆的艰难和孤寂。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维用他独特的诗歌才华,表达了对塞上边疆的思念和关切。他通过描绘大漠孤烟、边塞风情等景象,展现了塞上的壮丽和辽阔。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王维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现实情况和人民的心声。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出塞作》创作背景详情»
面对敌人的威胁,展现出军队的准备和决心。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仗的手法,展现了边境战事的紧张氛围和唐军的英勇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对军队的赞美和激励。整体上,这首诗赏析了边境战事的紧迫性和军队的英勇精神,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军队的敬意。 《出塞作》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