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拂晓时分,我直向巴峡前进,春天即将结束,让我思念京城。
江水清澈明亮,有一位女子在洗涤衣物,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边的城市人们在船上做生意,山间的桥上人们像在树梢上行走。
登上高处,万家村落显现,远处阆白二条河流闪耀着光芒。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唱着故乡的声音。
幸好我深知山水的情趣,稍微能够缓解离乡背井的忧愁。
注释:
巴峡:长江从巴县(重庆)到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谷,这些峡谷都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此统称为巴峡。
际晓:即黎明。
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
女浣(huàn):即浣女。浣,洗。
朝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鸡:也写作“禽”。
水国:即水乡。指临水的城市。
树杪(miǎo):树梢。杪:也写作“上”。
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
眺迥:远望。二流:其中一条是长江,另一条指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也有说法是指阆水和白水。
殊方语:异乡的语言。殊方:远方,异域。
故:也写作“旧”。
赖:多亏。多:也写作“谙”。
《晓行巴峡》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唐玄宗则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开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41年的春天,正值唐玄宗统治时期。在这个时候,王维担任侍御史知南选的职位,他被派往荆州襄阳。
荆州襄阳位于长江流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王维在襄阳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沿着长江向西上溯。这段旅程将带领他穿越巴峡,这是一段蜿蜒曲折的峡谷,地势险要,景色壮丽。
在这个旅途中,王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壮丽景色的震撼。他目睹了长江的奔腾和巴峡的险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恢弘。这些景色和体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将这些感受和观察写成一首诗。
这首诗以王维的独特视角描绘了巴峡的壮丽景色和大自然的力量。他用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这首诗成为了王维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对大自然的一种赞美和致敬。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王维以他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这首诗也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晓行巴峡》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描绘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诗句清丽,景象雄伟。诗的开头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述了作者在暮春的黎明行经巴峡时,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诗人描写了沿途所见所闻的景象。在清江边,有一位浣衣的少女,朝阳的光芒中传来一片鸡鸣声。江面上的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远望江岸,远山横跨在树梢之上的山桥引人注目。有人认为诗中的“万井”指的是千泉万涓,而不是千家万户。因为巴峡的地势并不适合聚居很多人家。这个解释也有一定道理。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他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当他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听到莺啼却又是故乡的声音时,思乡之情更加强烈。诗人最后说,幸好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来看,这首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的,内容上都是写景的,非常有特色。作者既喜欢山水,自然擅长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诗中的“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所见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一词,道尽了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一句,则极好地描绘了山乡的奇幻景观。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这两句,则使人的视野开阔,诗歌的意境也变得宏远起来。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了在外流浪漂泊的异乡人的思念之情。虽然这个地方有山水情趣,但只能稍稍排解离别之情和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来说,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晓行巴峡》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