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一样随风飘落,而燕子楼中的杨花香气仍然残留。一团团洁白的柳絮相互追赶,结成球状。它们的飘泊不定就像人的命运一样苦难,难以合并也没有用处,不要再提过去的风流!草木似乎也知道忧愁,年轻的时候怎么就白了头。可惜这一生,谁舍弃了你,谁又把你收回!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漂泊,怎么忍心让你长久逗留!
注释:唐多令是一种词牌名,又称为“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有六十个字,前后段各五句,平韵。粉指的是柳絮的花粉。百花洲是指位于姑苏山上的地方,林黛玉借此来形容自己。也有说法认为,“粉堕百花洲”典出晋代石崇爱妾绿珠的故事。燕子楼典出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并序》,描述了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在燕子楼中怀念旧情的情景。逐对成球形容柳絮碰到一起时黏在一起,这句话是双关语。缱绻意为情感深厚而难以分离。风流一词是因为柳絮随风飘流而使用,形容才华风度。小说中常称黛玉为风流灵巧。谁舍谁收是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来自比。嫁与东风一句是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来比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忍淹留意为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唐多令·柳絮》译文及注释详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曹雪芹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小说的第七十回中,曹雪芹写下了一首名为《柳絮》的词,这是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的背景。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通过描写大观园的情景,展示了四大家族的衰败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这与历史时光的流逝成正比。贾府作为其中之一,呈现出了各种危机的征兆。奴隶们开始反抗压迫,大观园内的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宝黛的叛逆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渴望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发展了以反对封建宗法秩序为基础的爱情关系。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派系之间、嫡庶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得上层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局势难以维持。贾府的声威逐渐衰落,经济上的挥霍无度导致了入不敷出的局面。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贾府已经走到了江河日下、濒临崩溃的边缘。
《柳絮》这首词正是曹雪芹在头脑中反映封建贵族阶级没落时期的产物。通过这首词,曹雪芹揭示了贾府的衰败命运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一时代的思考和反思。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描写贾府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曹雪芹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可持续性。这首词《柳絮》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画面,使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唐多令·柳絮》创作背景详情»
《飘泊》是一首以柳絮为比喻,表达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苦之情的词。词中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哀愁投射到柳絮身上,形成了物我交融的意境。
词的开篇以“粉堕”、“香残”两句来描绘柳絮的飘零,同时也隐喻了自己的漂泊。接着,词中使用了“一团团,逐对成球”来形容柳絮的飘飞,暗示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和珍视。然而,宝黛二人的爱情却面临着无法得到认可和牺牲的困境,与柳絮的漂泊相似。黛玉在词中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幸和对爱情的担忧。
下片中,黛玉将自己比作“草木之人”,表达了对青春逝去的哀怨之情。她感到自己和柳絮一样无法预料最终的结局,因此发出了“叹今生、谁舍谁收!”的感叹。词以柳絮的飘坠来比喻自己的无人收拾,表达了自己的凄凉和无奈。
整首词通过将自己与柳絮相比,托物表达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悲苦之情。词中运用了隐喻和双关的手法,将眼前的景与内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词意深沉,意境浑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唐多令·柳絮》赏析详情»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名字是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关于他的祖籍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他的祖籍是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法是曹頫之子)。
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折,这使他陷入了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导致他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为贫病无医,曹雪芹去世。关于他逝世的年份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或甲申(1764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