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蓝色的海洋,蔚蓝的天空,年复一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时而圆满时而缺损。今夜,金色的风带来了清凉,大地上的花朵映照出碧绿的色彩,画栏上的桂树上挂着一缕秋香;月亮的光芒就像白雪一样明亮透澈。谁能知道,这样美好的天气和夜晚,却让人感到忧愁,让人悲伤。孤身独影,怎么能面对过去的明亮月光。
那个时候,也是一个中秋夜,你和我,在花径上玩捉迷藏,曾经惊落了金井梧桐树上的霜叶。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经历了几番冷和热。一时间,不由得感慨万千;但这与一般的思念和离别无关。面对这过去的明亮月光,只能让无情的紫玉箫,在寒风中吹奏出激烈的音乐。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洋名称。
冰轮:月亮的别称之一,一直用来形容明亮的满月。
吹到二句:指秋风把一片秋花吹散了,那明亮的月光就像白雪一样。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也称为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指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为是用紫竹制作的,所以得名。
《琵琶仙·中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词人在中秋月下怀念昔日情爱的故事。据推测,这首词可能是在康熙十六年(1678年)的中秋节期间创作的。在这一年的春天,纳兰妻子卢氏不幸去世,给纳兰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和思念。在这个特殊的中秋夜,纳兰或许在月光下回忆起与妻子的往事,思绪万千,情感激荡。这首词可能是他借着中秋的美景和月光,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哀伤。这个背景为这首词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和意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心境。 《琵琶仙·中秋》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以明月为主题,通过描写作者对明月的情感和回忆,展现了他内心的悲凉和思念之情。
首先,文章开篇以“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这句诗句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在夜色中仰望天空,看到中秋的圆月,然而他却感到悲凉,发出了这个疑问。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日月轮回的无奈和对逝去的爱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文章描述了秋风吹来的芬芳和月亮的清辉。秋风带来的芬芳和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的空气,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里的寒冷既可以理解为月亮的清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受伤的心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寂寞。
然后,文章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作者提到了曾经与心上人在花径下嬉戏的情景,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但通过梧桐叶的飘落和欢笑声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天真烂漫和亲密无间。然而,光阴荏苒,时光流逝,故人已经离去,只剩下作者独自一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文章以“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作为结尾。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明月照耀的中秋本应是欢聚的时刻,然而作者的内心却荒凉如大漠,无法释怀。
整篇赏析通过描写明月和回忆往事,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思念之情。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交融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琵琶仙·中秋》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