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中秋》原文赏析

  • pa
    xiān
    ·
    zhōng
    qiū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hǎi
    nián
    nián
    shì
    wèn
    bīng
    weí
    shuí
    yuán
    quē
    chuī
    dào
    piàn
    qiū
    xiāng
    qīng
    huī
    liǎo
    xuě
    chóu
    zhōng
    kàn
    hǎo
    tiān
    liáng
    zhī
    dào
    jìn
    chéng
    beī
    zhī
    yǐng
    ér
    jīn
    kān
    chóng
    duì
    jiù
    shí
    míng
    yuè
  • huā
    jìng
    zhuō
    zàng
    céng
    xià
    xiāo
    xiāo
    jǐng
    fǒu
    qīng
    wán
    xiǎo
    shān
    yòu
    fān
    liáng
    zhī
    luò
    tián
    yīng
    bǎi
    gǎn
    zǒng
    máng
    máng
    guān
    bié
    rèn
    qíng
    hán
    chuī
    liè

原文: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相关标签:中秋节孤独感伤琵琶仙

译文及注释

译文:蓝色的海洋,蔚蓝的天空,年复一年如此,而云间的月亮,却时而圆满时而缺损。今夜,金色的风带来了清凉,大地上的花朵映照出碧绿的色彩,画栏上的桂树上挂着一缕秋香;月亮的光芒就像白雪一样明亮透澈。谁能知道,这样美好的天气和夜晚,却让人感到忧愁,让人悲伤。孤身独影,怎么能面对过去的明亮月光。

那个时候,也是一个中秋夜,你和我,在花径上玩捉迷藏,曾经惊落了金井梧桐树上的霜叶。手上轻巧的小纨扇,至今经历了几番冷和热。一时间,不由得感慨万千;但这与一般的思念和离别无关。面对这过去的明亮月光,只能让无情的紫玉箫,在寒风中吹奏出激烈的音乐。

注释:
碧海:传说中的海洋名称。
冰轮:月亮的别称之一,一直用来形容明亮的满月。
吹到二句:指秋风把一片秋花吹散了,那明亮的月光就像白雪一样。清辉,指明亮的月光。
花径二句:捉迷藏,也称为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井梧叶:指井边的梧桐树叶。
轻纨小扇:即纨扇。
一任二句:紫玉,指笛箫,因为是用紫竹制作的,所以得名。 《琵琶仙·中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词人在中秋月下怀念昔日情爱的故事。据推测,这首词可能是在康熙十六年(1678年)的中秋节期间创作的。在这一年的春天,纳兰妻子卢氏不幸去世,给纳兰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和思念。在这个特殊的中秋夜,纳兰或许在月光下回忆起与妻子的往事,思绪万千,情感激荡。这首词可能是他借着中秋的美景和月光,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哀伤。这个背景为这首词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和意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心境。 《琵琶仙·中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以明月为主题,通过描写作者对明月的情感和回忆,展现了他内心的悲凉和思念之情。

首先,文章开篇以“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这句诗句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在夜色中仰望天空,看到中秋的圆月,然而他却感到悲凉,发出了这个疑问。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日月轮回的无奈和对逝去的爱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文章描述了秋风吹来的芬芳和月亮的清辉。秋风带来的芬芳和月亮的清辉笼罩了周围的空气,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里的寒冷既可以理解为月亮的清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受伤的心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寂寞。

然后,文章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作者提到了曾经与心上人在花径下嬉戏的情景,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但通过梧桐叶的飘落和欢笑声的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天真烂漫和亲密无间。然而,光阴荏苒,时光流逝,故人已经离去,只剩下作者独自一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文章以“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作为结尾。这句诗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无法摆脱的思念之情。明月照耀的中秋本应是欢聚的时刻,然而作者的内心却荒凉如大漠,无法释怀。

整篇赏析通过描写明月和回忆往事,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和思念之情。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交融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琵琶仙·中秋》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牧童逮狼

清代 蒲松龄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
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渡黄河

清代 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清代 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