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原文赏析

  • jīn
    ·
    wáng
    yǒu
    gǎn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hèn
    shí
    kōng
    jiē
    hán
    gēng
    xiē
    zàng
    huā
    tiān
    sān
    zài
    yōu
    yōu
    hún
    mèng
    yǎo
    shì
    mèng
    jiǔ
    yìng
    xǐng
    liào
    jiào
    rén
    jiān
    weì
    tái
    chén
    lěng
    qīng
    qīng
    piàn
    mái
    chóu
    chaī
    tián
    yuē
    jìng
    pāo
  • chóng
    quán
    ruò
    yǒu
    shuāng
    hǎo
    zhī
    nián
    lái
    shuí
    xiāng
    zhōng
    xiāo
    chéng
    zhuàn
    rěn
    tīng
    xiāng
    xián
    chóng
    dài
    jié
    shēng
    zhī
    hái
    liǎng
    rén
    báo
    mìng
    zài
    yuán
    qiān
    shèng
    yuè
    líng
    fēng
    qīng
    leì
    jìn
    zhǐ
    huī

原文: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相关标签:悼亡伤春怀念金缕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愁绪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滴落在空空台阶上的细雨终于止住,夜晚如此清冷,正是适宜葬花的天气。你离我而去已整整三年,纵然是一场大梦,也早就应该醒来了。你一定是觉得人间没有趣味吧,不如泥土深处的黄泉,虽冷冷清清,但它能埋葬所有的愁怨。你倒是去了那清净之地,而我们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的约定,就这样被你抛弃。
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夜深了,我仍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让我们来生再结为知己吧,就怕真的有来生,我们两个仍然无法长相厮守。而今,我的泪水已经流尽,纸钱烧成灰,飘忽不定。

注释:
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葬花天气:指春末落花时节,大致是农历五月,这里既表时令,又暗喻妻子之亡如花之凋谢。
夜台:指坟墓。
钗钿约:钗钿即“金钗”、“钿合”,女子饰物。暗指爱人间的盟誓。
重泉:即“黄泉”、“九泉”,指生死两隔。
双鱼:书信,典出古乐府。
湘弦:即湘灵鼓瑟之弦。传说舜之妃子溺湘水而亡,后为水神,古代诗词中常用琴瑟代指夫妻,这里指纳兰不忍再弹奏那哀怨凄婉的琴弦,否则会勾起悼亡的哀思。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位名叫卢氏的女子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因难产而不幸去世。而这首词则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农历五月三十日创作的,正好是卢氏亡故三周年的纪念日。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这首词共有四十首,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悲痛之情。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词的开头就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此恨何时已?”这是借用了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一句词,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尽哀思。作者不仅对新婚三年的幸福生活的终结感到痛苦,还对与亡妻相隔天涯的无法相见感到无尽的悲伤。在亡妇忌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种悲伤更加加深。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这三句更加渲染了悼亡的氛围。其中,“滴空阶”这句借用了温庭筠的《更漏子》下阕词,表达了作者内心郁闷的心情。而“葬花天气”则暗示了亡妻去世的时间,正值夏天百花凋谢的时候。这里的措辞也很有意思,作者用“葬花”而不是“落花”,更加符合亡妻的死去,如同美丽的春花一样,却如同凋谢的花朵一样消逝。而现在的“葬花天气”,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仿佛一场大梦,但是这个梦早该醒来了。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这两句承接了前面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人间已经没有了味道,与其留在这个世界上,不如埋葬在一片黄土之中,虽然感觉冷清,但是可以将悲伤埋葬。夜台指的是墓穴,埋愁地指的是墓地。亡妻被葬在玉河皂荚屯祖茔。

整首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融合在一起,将过去的往事和深深的思念交织在一起。纳兰词以其“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的特点,展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哀思。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金缕曲二首

清代 顾贞观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只看 一作:试看)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清代 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代 郑燮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