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咏柳》原文赏析

  • dàn
    huáng
    liǔ
    ·
    yǒng
    liǔ
  • [
    qīng
    dài
    ]
    lán
    xìng
  • sān
    mián
    weì
    xiē
    zhà
    dào
    qiū
    shí
    jié
    shù
    xié
    yáng
    chán
    gēng
    céng
    wǎn
    líng
    bié
    weí
    píng
    fēng
    juàn
    kōng
    qiè
  • cháng
    tiáo
    qīng
    zhé
    xiǎo
    hèn
    qiàn
    shuō
    jìn
    piāo
    líng
    yóu
    zhāng
    tái
    hóng
    bǎn
    qiáo
    kōng
    jiān
    qún
    rén
    jiù
    xiǎo
    fēng
    cán
    yuè

原文: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相关标签:咏物柳树抒情孤独淡黄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柳枝条在风中摇曳,秋天突然降临。夕阳的余晖洒在树梢上,树上的寒蝉悲鸣。经过灞陵的离别,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只留下凄凉的景象。

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为离别的象征,因为它还要诉说离别的怨恨,那些在妓楼舞馆游玩的人来来往往,就像飘零的柳枝一样。如今送别的红板桥空空荡荡,游春洗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只留下清晨的风和残月相伴。

注释:三眠柳:柽柳,枝条柔弱,在风中摇曳不定。
灞陵:汉文帝的墓地,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部。
苏小恨:离别时的怅恨之情。
倩:请、请求。
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
红板桥:代指情人分别的地方。
湔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根据古代风俗,女子有孕时会到河边洗裙,以求顺利分娩。 《淡黄柳·咏柳》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通过最后一句“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的词意推测,该词可能是写给作者妻子或者沈宛的,很有可能是为其妻所写。这首词表达了游春浣裙的女子已经离去,只剩下晓风和残月相伴的情景。这种情景可能是作者在某个春天的早晨,看到妻子离去后感到的孤独和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可能是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回忆的怀念。整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淡黄柳·咏柳》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词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感。上片描写了初秋的凄凉景色,通过描写柳树的凋零和飘落的柳絮,表达了离别和无情的变化。下片则以柔情的语气写道不要轻易折断柳条,表达了对离别的遗憾和温情。作者借用了苏小小的爱情故事,将自己的惆怅和伤感写入其中,达到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最后,词人决定与离去的人道别,独自相守在晓风残月中,为他们祝福。整首词以写景开篇,以抒情结尾,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离别的主题,表达了词人悲凉的心境。这首词情致凄婉,是一首上乘之作。 《淡黄柳·咏柳》赏析详情»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照片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峡江寺飞泉亭记

清代 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
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
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
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
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
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
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
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天籁人籁,合同而化。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
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
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
”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
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
”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九日酬诸子

清代 妙信

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
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
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

荷花

清代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