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茶》原文赏析

  • qín
    chá
  • [
    táng
    dài
    ]
    bái
  • xíng
    qún
    dòng
    neì
    táo
    táo
    rèn
    xìng
    shēng
    jiān
  • pāo
    guān
    hòu
    chūn
    duō
    zuì
    shū
    lái
    lǎo
    gēng
    xián
  • qín
    zhī
    wén
    weí
    shuǐ
    chá
    zhōng
    jiù
    shì
    méng
    shān
  • qióng
    tōng
    xíng
    zhǐ
    cháng
    xiāng
    bàn
    shuí
    dào
    jīn
    wǎng
    hái

原文: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相关标签:生活爱国

译文及注释

兀兀(wù wù)寄形群动内,陶陶(táo táo)任性一生间。
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陶陶:和乐貌,《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注释:
兀兀:形容性格高傲,不合群。
寄形群动内:指在世俗中寄托自己的身份和行为。
陶陶:形容和乐的样子。
任性:随心所欲。
一生间:一生之间。
自抛官后:自从辞去官职之后。
春多醉:春天常常醉酒。
不读书来老更闲:不再读书,变得更加闲散。
琴里知闻唯渌水:琴中只知道听到渌水的声音。
茶中故旧是蒙山:茶中的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行动和停留都常常相伴。
谁道吾今无往还:谁说我现在没有去处。 《琴茶》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这里的“兀兀”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意思是高尚、崇高,不随俗世而改变。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君子或有志向的人。

陶陶(yǎoyǎo):和乐貌,《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这里的“陶陶”形容一个人的容貌和态度,意思是和乐、开朗。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君子阳阳的陶陶之态,表达了他的开朗和快乐。 《琴茶》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辞去官职后写的,表达了他的观点和心境。首联写诗人自己的性格与官场风气不合,因此在官场中屡受排挤。次联写诗人辞官后的惬意生活,没有早朝的繁忙,可以尽情享受春眠和读书写诗的自由。三联起句写到了琴和茶,琴是诗人所爱的古琴曲《渌水》,表达了他平和的心境;茶则是指蒙山茶,诗人举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然而,诗人毕竟是儒家子弟,他的辞官并非完全出自本心,他对唐王朝的矛盾和弊端感到忧虑,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因此在尾联中,他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对展宏图的期望。他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最终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令人感叹。整首诗展现了白居易晚年的心境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琴茶》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猜您喜欢

舟中读元九诗

唐代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放言五首·其四

唐代 白居易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夜筝

唐代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