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拿着你的诗卷在灯前看,诗读完了灯也快灭了而天还没有亮。
看诗看到眼睛痛,熄灭了灯还在黑暗中坐着,逆风吹着浪花拍打着小船。
注释:
元九: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
把:拿。
残:残留,也可指剩下不多。
犹:还。闇(àn):同“暗”。一作“暗”。
逆风:迎风,顶风,与顺风相对。
《舟中读元九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宪宗元和十年公(815年),当时的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作为一位官员,上书要求严惩凶手,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作为惩罚,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开始了他的谪戌旅途。
在这个寂寞的旅途中,白居易开始思念起他早在五个月前被贬到通州的好朋友元稹。他们在通州相识,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在漫长的水途中,一个深秋的夜晚,白居易坐在船上,思念之情涌上心头,他决定写下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船上读元稹的诗作时所写。他回忆起与元稹的友谊,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元稹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在谪戌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篇创作背景描绘了白居易在被贬江州途中的心境和情感。他在孤独的旅途中思念着远方的朋友,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篇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舟中读元九诗》的背景和情感基础。
《舟中读元九诗》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一首小诗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这首小诗以“读君诗”为题,主题是“忆斯人”。诗人通过描述“斯人”的遭际飘零,表达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境在转折中逐渐深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复杂的情感。
诗中的环境、氛围和色彩通过“灯残”、“诗尽”、“眼痛”、“暗坐”等词语的描写,渲染出了一种浓烈的凄苦之情,给读者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而突然传来的“逆风吹浪打船声”则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让读者坐立不安,产生共鸣。
诗中还有一个音律上的特点,即重复使用“灯”字。尽管在一首小诗中使用重复的字是不被推崇的,但在这首诗中却不感到重复,反而更加自然流畅。诗人巧妙地使用了这个字,形成了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情感逐渐加深。这种音节的连贯和委婉曲折,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首小诗通过描绘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痛苦,以及外界的逆境和不公,表达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同时,诗中的音律运用也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舟中读元九诗》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