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原文赏析

  • guān
    shān
    yuè
  • [
    sòng
    dài
    ]
    yóu
  • róng
    zhào
    xià
    shí
    nián
    jiāng
    jūn
    zhàn
    kōng
    lín
    biān
  • zhū
    mén
    chén
    chén
    àn
    jiù
    feí
    gōng
    duàn
    xián
  • shù
    lóu
    diāo
    dǒu
    cuī
    luò
    yuè
    sān
    shí
    cóng
    jūn
    jīn
    bái
  • shuí
    zhī
    zhuàng
    shì
    xīn
    shā
    tóu
    kōng
    zhào
    zhēng
    rén
  • zhōng
    yuán
    gān
    wén
    yǒu
    zhuàn
    sūn
  • mín
    rěn
    wàng
    huī
    chù
    jīn
    xiāo
    chuī
    leì
    hén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相关标签:爱国壮志未酬悲愤

译文及注释

译文: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可笑的将军们却无谋地驻守在边疆。豪门贵族整日沉溺于宴乐歌舞,马棚里的战马肥胖老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断折了。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着月亮下山,三十岁从军的人现已是白发丛生。谁又能理解羌笛声中传出的战士心声呢?落月的余光照映着战场上征人的尸骨。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

注释: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边:边防,边境。“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厩(jiù)”句:马棚。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沙头:边塞沙漠之地。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关山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1163年至公元1177年间的历史背景。在1163年,宋军在符离战役中遭到了金国的重大失败。随后,孝宗召集廷臣,评估与金国和谈的得失,并最终达成了和议。然而,到了1177年,也就是和议达成后的十五年后,南宋朝廷并没有思考如何恢复国家,而是沉浸在表面上的和平之中。这种局面让诗人感到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关山月》创作背景详情»

简析

这首诗是陆游在罢官后居住在成都时创作的,采用了乐府旧题的形式来写时事。诗中强烈谴责了南宋朝廷对国家困境漠不关心的态度,展现了爱国将士无法报效国家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渴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整首诗共有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分别描写了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的境遇。诗人的构思非常巧妙,以月夜为主线贯穿全篇,将三个场景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首诗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以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用字褒贬明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关山月》简析详情»

赏析

的愤慨和无奈。

第二段: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

接下来,诗人以“戍边战士”为切入点,描绘了他们的无聊和无奈。他们在边境守卫多年,却无法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他们的生活乏味而无望,报国的机会也无从寻觅。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对国家的冷漠,以及普通士兵的无奈和苦闷。

第三段: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

最后,诗人以“中原遗民”为主题,描绘了他们忍辱含辱的生活和对统一的渴望。他们忍受着屈辱和诟病,眼泪模糊了视线,但他们仍然怀揣着对国家统一的希望。这种对比展现了普通百姓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渴望,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通过以上三个场景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展现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对国家的冷漠,以及普通百姓和戍边战士的苦闷和无奈。他以简练而富有内涵的语言,将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的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现状产生了深思。这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使《关山月》成为一首具有深远意义的爱国诗歌。 《关山月》赏析详情»

艺术特色

首《关山月》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和生动的描写而闻名。这首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概括性强、抒情性强、语言精练自然、圆转流畅。这也是陆游在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关山月》诗的风格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陆游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乐府的旧题《关山月》,原本以边塞为题材,抒发从军战士怀人思乡的内心感情。而陆游从和戎下诏的统治集团写到边塞戍楼的战士,又写到中原忍死的遗民,诗的内容丰富了,境界扩展了,思想意义也更深刻了。它的风格也不再是一味的低回哀怨,而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了。

陆游还相当巧妙地紧扣着关、山、月三个字,去组织材料表现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很强的抒情性。关山原本代表边塞的地理特征,防守时总是在山势险峻之处设置关塞。而陆游却突破这一限制,把关山扩大开去,从关山以内写到关山以外。关山以内是后方,那里朱门之内的尽兴的浅斟低唱,无休止地轻歌漫舞。关山本身是前方战士的戍楼,那里有楼内生者的苍苍白发,楼外死者的累累白骨。关山以外,是沦陷区,那里有残暴敌人的干戈屠杀,无辜百姓的血泪酸辛。诗人由近及远,把几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爱憎的感情、是非观念,形象而具体地揭示出爱国和卖国两条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同时,诗人还紧扣“月”字,利用月亮的连续变化,周而复始,来表示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这是从纵的方面贯穿和戎诏下十五年的历史。而且月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象征着美好的团圆,因此守边的战士见了它抒发怀乡之情;亡国的遗民见了它,牵动故国之思。可是在南宋统治集团看来,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生活处境人们的心目当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着朱门的歌舞,照射着前方战士的白发、尸骨,照射着沦陷区遗民的泪痕,而且在十五年来就这么一轮回。这种对比和对立,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鲜明,感情更加深沉。

总之,《关山月》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充沛的感情、丰满的形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陆游在艺术上的特点。它的风格沉郁苍茫、悲凉激越,同时巧妙地运用关、山、月三个字,表现了爱憎的感情、是非观念,揭示了爱国和卖国两条政治路线的对立。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展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换,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和生活处境下人们对月亮的不同感受。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郁的抒情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山月》艺术特色详情»

宋代诗人陆游的照片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

猜您喜欢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俄复开霁,遂行。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
始见庐山及大孤。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晚抵江州。
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宋代 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长相思·云千重

宋代 陆游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