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所有的山坡都种上了麦子,所有的水田都种上了水稻。
牛的颈部被磨破成疮,露出骨头,仍大声呵斥它连夜耕地。
从事农业就要竭尽全力,只想要过上安稳快乐的日子。
门前是谁在急促的敲门呀?是县吏一声声催促着把租税交。
我被抓进那县府衙门,倍受刑杖拷打之苦。
普天之下有谁不惧怕死亡呢?心中估量我怕是性命难保。
放还家中想向家人详细说出,又怕伤害父母之情。
唉!如果老人们能吃饱,妻子儿女的生命也只好视作鸿毛。
注释:
秔(jīng):同“粳(jīng)”,稻谷的一种,种于水田。
牛领:牛的颈部。疮(chuāng):伤口。
叱(chì)叱:大声呵斥耕牛声。
事:从事。本业:指农业。
剥(bō)啄(zhuó):敲门声。
县庭:县衙门大院。
穷:尽。这里指倍受……之苦。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
惮(dàn):惧怕。
自计:自忖,自己估量。
具说:全部详细说出。
倘(tǎng):如果。
《农家叹》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陆游在公元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暮春时节,已经年过七旬的他居住在山阴三山别业的农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亲自参与农业劳动,陆游对农民的辛苦和困境有着深刻的同情之情。因此,他以农民的口吻创作了这首诗。 《农家叹》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以农民的视角,描绘了他们的辛勤劳作和对太平日子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受到官府滥征暴敛的困境。整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六句,描述了农民艰苦劳作和对安慰生活的渴望。农民只能依靠山水来耕种庄稼,他们的牛马等家畜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然而,由于长时间的劳作,他们的牛犁颈背被日夜轭住,磨烂成疮,甚至露出骨头。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生存变得异常艰难,甚至连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都无法保障。通过描述农民的生存困境,诗人表达了他们对太平安稳生活的渴望。
第二部分是中间六句,描写了农民在县衙受到严刑拷打,无法求生也无法求死,官府对农民的道德伦理荡然无存。诗人陆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对农民的艰辛并没有深入的体会和认识。然而,如果他能睁开眼睛看到农民被捆绑着投进官衙,听到他们夜半三更传来的哀求哭嚎声,他就能超越阶级局限,发出内心的声音。
第三部分是最后四句,表达了农民内心的巨大悲愤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时已经是七十一岁的退休老人,他的儒家情怀和诗人的使命感使他突破了阶级局限,记录了农民的心声,也是对现实政治的无奈叹息。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白描手法和农民的视角,揭示了农民的艰辛和对太平日子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无奈和对农民困境的关注。
《农家叹》赏析详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