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回想起往昔,当年在石镜山前,眼睁睁看着太阳落山;如今春天即将结束,回首往事,不禁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世道太平,壮士只能无功而老;回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远,征人又怎能轻易回乡,只能在梦中想归家。
暮春时节苜蓿茂盛,把过去宽阔的大马路也遮得很严实;芜菁花在麦田中盛开,显得麦苗也有些稀疏。
对于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感到厌倦,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骑着飞鹰,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注释:石镜山:位于成都城内,上有蜀王妃的墓,墓边竖立一块石镜,因此得名。落晖: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依依:不舍离别的样子。
时平:本意为时代平静,此处使用反语,讽刺朝廷苟安求和,没有真正的太平。
苜蓿:一种草名,也叫金花菜,是马的饲料。官道:大马路。合:指草丛从地里蔓延到路上,分不开路和田地。
芜菁: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开黄花。麦畦:麦田。
摧颓:因受挫折而颓废。
打围:即围猎。这句话是怀念自己在汉中时那段豪放放纵的生活。
《春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在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的春天傍晚创作的。当时,陆游已经五十二岁,担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但实际上这个职位并不忙碌。诗人面对春天即将结束、太阳即将落山的景象,被这一景象所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慨。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春残》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着一首诗进行,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往日情事的回忆和对年华老去的感慨。首句“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接着,颔联“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抒发了诗人对报国无门和思乡之情的叹息。诗人曾从军南郑,本有报效国家的志向,但功业无成,年华已老,因此感慨万分。颈联“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则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田园景象,既有恬静和平的意境,又透露出一丝寂寥之感。尾联“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总结了诗人的倦游和摧颓之情,通过提及昔日的雄豪气概,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残景物,将情感、景色和人生经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春残》赏析详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是汉族。在他的少年时期,受到了家庭的爱国思想的熏陶。高宗时期,他参加了礼部试,但因为秦桧的干扰而被黜落。后来,孝宗时期,他获得了进士出身的荣誉。
陆游中年时期前往蜀地,投身于军旅生活,并且在宝章阁担任待制官职。晚年时,他选择退居到自己的家乡。陆游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至今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
陆游还著有多部著作,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这些著作展示了他的学识广博和文学才华。在他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