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原文赏析

  • huáng
  • [
    táng
    dài
    ]
  • yuán
    zài
    xiāng
    gōng
    céng
    jiè
    zhù
    xiàn
    zōng
    huáng
    liú
    shén
  • xuàn
    jiàn
    guàn
    jiù
    dōng
    shì
    gōng
    jiàn
    西
    xún
  • yáng
    suī
    róng
    bái
    dān
    xīn
    jìn
    hàn
    chén
  • weí
    yǒu
    liáng
    zhōu
    liú
    zhuàn
    tiān
    xià
    xián
    rén

原文: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相关标签:爱国忧国忧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注释: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注释:“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
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注释:“牧羊”两句: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注释: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闲人:闲散之人。 《河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河湟》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导致了朝廷的内忧外患。为了平叛,唐朝政府调动了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征,但这也给吐蕃提供了进攻的机会。

杜牧对晚唐的内忧外患感到深深的忧虑,他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略。他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因此写了好几首诗来表达他的关切之情,《河湟》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河湟为背景,描绘了吐蕃入侵的景象。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河湟地区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地的痛惜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诗中的描写充满了悲愤和忧虑之情,展现了杜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乱的痛心。

通过这首诗,杜牧希望唤起人们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呼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族侵略,恢复失地,重建国家的繁荣。这首诗以其深情的表达和激昂的情感,成为了杜牧创作中的一颗明珠,也成为了晚唐时期反映社会动荡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作品之一。 《河湟》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河湟有感》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前四句使用了三个典故,分别是张良、晁错和黄帝乘龙升仙的故事。通过借用这些典故,诗人表达了对元载的推重和对宪宗的叹惋。其中,“借箸”一词不仅代表了筹划的意思,还暗示了诗人对元载的推崇;“衣冠就东市”则用来比喻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相似,表明他有经营的策略。而“忽遗弓剑”则借指宪宗之死,并暗示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通过这些典故的运用,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宪宗猝然逝世的叹惋。

其次,诗的后四句通过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诗中描述了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生活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仍然怀有对汉朝的忠诚。而统治者则被描绘成陶醉于轻歌曼舞的富贵闲人,暗示他们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通过这种对比描写,诗人既表达了对河湟百姓坚定的忠诚之情,又揭露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之态。

这首诗的写法有两个特点。首先,诗人运用典故影射时事,通过借用张良、晁错、黄帝等故事,将古代人物的故事与当时的时事相联系,增加了诗的内涵。其次,诗中运用了转折和对比的手法。前四句通过转折的方式突出了历史遗憾,后四句则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了诗人的爱憎之情。整首诗寄寓了深刻的讽刺含义。

在诗的结构上,前四句采用了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接了首句,第四句承接了次句。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慨叹的语气,而且使诗的结构更加紧凑。最后一联则以旷达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增强了讽刺的力量。整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显深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杜牧的《河湟有感》通过典故的运用和对比描写,表达了对元载和宪宗的推重和叹惋,同时揭示了河湟百姓的坚定忠诚和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之态。这首诗写法独特,结构紧凑,寓意深刻,是一首值得赏析的佳作。 《河湟》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杜牧的照片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

猜您喜欢

叹花 / 怅诗

唐代 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代 杜牧

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来。
偶同佳客见,似为冻醪开。
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

题武关

唐代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