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注释: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求欢:指饮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与:对,向。
砌:台阶。
谁此:谁人在此。阑干:即栏杆。
《初冬夜饮》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因为他的直言敢谏,多次被贬谪流放。在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已经四十岁,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排挤他,使他被贬为黄州刺史。之后,他又被调往池州、睦州等地。据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到睦州期间创作的。
这段背景揭示了杜牧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他因为直言敢谏,不畏权贵,多次进谏朝廷,但却屡次遭到贬谪流放的命运。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杜牧已经四十岁,正值壮年,然而他却被贬为黄州刺史,被迫离开京城,被迫离开他熟悉的环境和朋友。之后,他又被调往池州、睦州等地,这种频繁的调动使他的生活变得不稳定和不安定。
这段背景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李德裕作为当时的宰相,对杜牧持有敌视态度,排挤他,使他无法在朝廷中发挥作用。这种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使得杜牧不得不被贬谪到黄州,然后又被调往其他地方。这种流离失所的境遇无疑对杜牧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背景揭示了杜牧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和他被贬谪流放的命运。这种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频繁的调动使得他的生活变得不稳定和不安定。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初冬夜饮》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汲黯自比,表达了诗人因为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遭遇。诗中的“偶求欢”指代酒,暗示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只能借酒浇愁。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描写了作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在寒冷的冬天,诗人独自一人举着烛光饮酒,感到寂寞悲凉。诗中的“霜”不仅与初冬相呼应,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寒。而“客袖”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侵霜”则增加了迁徙的苦楚。这四个字总结了诗人多年来游历的辛酸经历。而“烛盘”则与诗题中的“夜饮”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形象。
前两句描写了室内饮酒的情景,第三句突然插入了景色的描写:“砌下梨花一堆雪”,这是非常独特的构思。诗人似乎发现自己独自饮酒并不能解忧,于是他停止了饮酒,站在栏杆旁,看到北风呼啸,暮雪纷飞,台阶下积雪像是堆积的洁白梨花。这里看似只是描写景色,实际上情感与景色相互交融,寓情于景,包含着丰富的意义。诗人在烛光下独自饮酒,本已感到孤凄,而茫茫夜雪更加加深了他对人生的茫然感觉,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个反问句凝聚了诗人流浪无定的困苦、思念故乡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令人深思。
整首诗以典故开头,点明了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起到了贯穿全篇的作用。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描写了夜晚饮酒的情景,进一步烘托了忧伤凄惋的情感。第三句突然插入了景色的描写,使整首诗产生了波澜,为第四句的感叹增添了沉重的力量。最后以问句作结,与前面的陈述句相呼应,使音情顿挫,唱叹有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首诗的结尾就像是一声清脆的钟声,回荡不绝。胡震亨曾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仔细品味这首诗,会有更深的感悟。
《初冬夜饮》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