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原文赏析

  • xuān
    zhōu
    sòng
    peí
    tǎn
    pàn
    guān
    wǎng
    shū
    zhōu
    shí
  • [
    táng
    dài
    ]
  • nuǎn
    róng
    xuě
    bàn
    xiāo
    xíng
    rén
    fāng
    cǎo
    shēng
    jiāo
  • jiǔ
    huá
    shān
    yún
    zhē
    qīng
    jiāng
    cūn
    liǔ
    qiáo
  • jūn
    hóng
    鸿
    gāo
    xīn
    xuán
    peì
    zhèng
    yáo
    yáo
  • tóng
    lái
    tóng
    guī
    guó
    féng
    chūn
    liáo

原文: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相关标签:送别写景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大部分积雪已经融化,解冻的路面上布满泥泞。经过冬季的野草已经长出新芽,原野一片青葱,马儿的声音洪亮,催促着主人上路。
在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庙时隐时现,青弋江边的村庄,春风拂过杨柳,轻轻拂过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明确,充满自信,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一样空虚。
我们原本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但现在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美丽的春日里,我独自回到京城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

注释:泥融:泥泞。
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的的(dí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悬旆(pèi):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故国:故乡,指长安。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杜牧在开成四年(839年)春天的一次送别活动。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担任官职,即将离任回京。他的好友裴坦是宣州的判官,他即将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就任。为了送别裴坦,杜牧写下了这首诗作。

这首诗是杜牧为了表达对裴坦的祝福和送别之情而创作的。诗中,杜牧描述了裴坦即将离开宣州,前往舒州的情景。他希望裴坦能够顺利赴任,并且在归京的路上一切顺利。杜牧用诗歌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裴坦未来的期望。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杜牧与裴坦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支持。杜牧不仅在送别时亲自前往,并且还为裴坦写下了这首诗作,表达了他对裴坦的美好祝愿。这个背景也反映了当时官员之间的互助和友情,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相互支持和鼓励。

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了解杜牧和裴坦之间关系的背景信息。它展示了杜牧作为一个诗人和朋友的情感表达,以及他对友谊和职业生涯的重视。这个背景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作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这首诗以明快的色调和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春郊送别的图景。首联通过描绘春天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营造出离别时的氛围。颔联中,诗人以九华山路和青弋江村为背景,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路和绿水环抱的江村,同时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这两句通过形象化的描绘,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四句通过写景,巧妙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暗示了事件的进程。颈联叙述了行者和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裴坦刚刚中进士,心情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则感到空虚无着、怅然若失。尾联将“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惜别之情和对将来寂寞的担忧。最后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了惜别之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和抒发情感,展现了江南美景和诗人的情感,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赏析二详情»

鉴赏

意,即将到达舒州,心情高昂,如同飞翔的大雁。而诗人杜牧则是离任之际,心情悬念,旗帜摇摆,不知未来会有何去何从。通过对比行者与送行者的心境,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和期望。



最后两句“念君客游多思苦,赠我东篱采菊花。”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友人即将远行,诗人知道他将面临许多困苦和思念,因此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祝福。同时,诗人也希望友人在旅途中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景色,采摘到东篱上的菊花,寓意着友人能够在旅途中收获美好的事物。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了春天的美景和送别的情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进程,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诗中运用了形象化描绘和对比手法,使诗意更加深入人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整首诗既展示了古代诗词中写景的妙用,又表达了人情之美,是一首值得鉴赏的佳作。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杜牧的照片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

猜您喜欢

南陵道中 / 寄远

唐代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题扬州禅智寺

唐代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书怀

唐代 杜牧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