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汉江的水波荡漾,白鸥飞翔。江水碧绿澄净,仿佛能染绿衣衫。南来北往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老,夕阳总是送那钓鱼的船儿回去。
注释: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白鸥飞(引用《列子》书中的一段寓言故事,比喻人有机心时,连鸥鸟都会察觉而避开)。好染衣(碧绿的江水可以把衣服染绿了)。
《汉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在公元839年(唐文宗开成四年)赴京任左补阙的途中创作的。他从宣州出发,乘船溯长江而上,经过浔阳,最终抵达汉水。在经过汉水时,杜牧被江上的春色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描绘江上的春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诗中描绘了江水波光粼粼,春风拂面,花香弥漫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杜牧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敏感,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这首诗是杜牧在赴京任职途中,受到汉水春景的启发而创作的。它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江》创作背景详情»
《汉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首先描写了春日洁静宁适的景象,用“溶溶漾漾”形容汉江江水在日光下流动,波光闪烁的美丽样子。在这样的水波荡漾中,水面上白鹭翻飞嬉戏,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而“绿净春深好染衣”一句,则夸饰地描述了汉江的江水在盛春时节呈现出碧绿澄净的样子,仿佛可以取来作为染饰衣服之用。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春意的新、净、亮、丽的特质都蕴含其中。
接着,诗人通过上联对汉江美好春景的描写,带出了对岁月的感慨。他联想到又是新的一年到来,象征着人的年华又老了一岁。诗中的“南去北来人自老”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年华消逝的感慨。他用“人自老”三字来表达年华老去的不自觉和无可避免。而“夕阳长送钓船归”一句,则描写了每当夕阳西下时,钓船归返之时,如此日复一日,仿佛夕阳一直在长送钓船回航。这让人想起,当明天日出时,钓船就会再度出航,然后周而复始。人生的世代更迭,新人替换旧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面对岁月消逝的无奈中,又何必自伤。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在岁月消逝的无奈中,带出了一些潇洒的意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汉江春景和对岁月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修辞手法,将美好的春景与人生的无常相结合,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汉江》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