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自由自在地漂泊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注释: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十过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
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
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
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辞官不做。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自宣城赴官上京》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而著称。这首诗是他在开成四年(839年)所作,当时他已经三十七岁。在开成三年的时候,杜牧在宣州的幕中任职,然后在冬天升任为左补阙和史馆修撰。次年春天,他离开宣州前往京城供职,正是在离开宣州的时候,他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杜牧在宣州的任职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宣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名人和文化遗迹。在宣州的幕中任职期间,杜牧接触到了许多文化人士,他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杜牧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升任左补阙和史馆修撰后,杜牧的地位和责任也有所提升。这个时期正值唐朝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们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追求更加热烈。杜牧作为一位文人,他的创作才华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重视。他的诗作也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人生和情感的主题。
离开宣州前往京城供职,对于杜牧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京城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这里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等待着他。这首诗作正是在他离开宣州的时候创作的,可以看出他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环境和新生活的期待和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展示了杜牧在宣州任职和离开宣州前往京城的经历和心情。这段经历对于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这首诗作也可以看作是他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和感慨的表达。
《自宣城赴官上京》创作背景详情»
官衔挂却”是诗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和追求。他不愿被琐碎的官场生活束缚,渴望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全诗以“潇洒江湖”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豪情和追求的向往。
这首诗以自由、豪情和追求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江西、宣城等地漂泊十一年,过着潇洒自由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了愁苦和不甘。诗中的“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表达了诗人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的生活态度,但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愁苦和不满。颔联中的“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描绘了诗人在宣城郊野游玩时的愉悦和流连花柳的暗示,但又通过“溪惊梦”和“柳拂头”表达了他在醉醒之间的迷茫和失落。颈联中的“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质疑,他渴望有一种豪情和襟韵的生活,不甘于平庸和虚度。尾联中的“赴官上京,尘冠挂却”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追求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琐碎的官场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整首诗以自由、豪情和追求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江西、宣城等地漂泊十一年,过着潇洒自由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了愁苦和不甘。诗中的“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表达了诗人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的生活态度,但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愁苦和不满。颔联中的“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描绘了诗人在宣城郊野游玩时的愉悦和流连花柳的暗示,但又通过“溪惊梦”和“柳拂头”表达了他在醉醒之间的迷茫和失落。颈联中的“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质疑,他渴望有一种豪情和襟韵的生活,不甘于平庸和虚度。尾联中的“赴官上京,尘冠挂却”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追求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琐碎的官场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整首诗以自由、豪情和追求为主题,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江西、宣城等地漂泊十一年,过着潇洒自由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了愁苦和不甘。诗中的“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表达了诗人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的生活态度,但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愁苦和不满。颔联中的“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描绘了诗人在宣城郊野游玩时的愉悦和流连花柳的暗示,但又通过“溪惊梦”和“柳拂头”表达了他在醉醒之间的迷茫和失落。颈联中的“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质疑,他渴望有一种豪情和襟韵的生活,不甘于平庸和虚度。尾联中的“赴官上京,尘冠挂却”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追求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琐碎的官场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自宣城赴官上京》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