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原文赏析

  • huā
    zèng
    zhāng
    shí
    shǔ
    huò
    zuò
    yǒu
    huā
  • [
    táng
    dài
    ]
    hán
  • jiāng
    líng
    chéng
    西
    èr
    yuè
    weǐ
    huā
    jiàn
    táo
    weí
    jiàn
    fēng
    róu
    liàn
    xuě
    xiū
  • tāo
    fān
    kōng
    yǎo
    jūn
    zhī
    chù
    huā
    bái
    huā
    dǎo
    zhú
    tiān
    míng
  • qún
    jīng
    míng
    guān
    jīn
    hǎi
    chū
    feī
    lái
    zhū
    huī
    sàn
    shè
    qīng
    xiá
    kaī
  • hún
    luàn
    yǎn
    kàn
    zhào
    yào
    耀
    wàn
    shù
    fán
    duī
    niàn
    shào
    nián
    zhù
    yóu
    yàn
  • duì
    huā
    xǐng
    céng
    beī
    cóng
    liú
    luò
    yōu
    gǎn
    weì
    dào
    xiān
    huí
  • zhī
    jīn
    shí
    hòu
    gēng
    lǎo
    shuí
    lún
    zaī
    xié
    zūn
    jiù
    zuì
  • rěn
    zhì
    weǐ
    huáng

原文: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
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
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
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力携一尊独就醉,
不忍虚掷委黄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江陵城的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开得到处都是,几乎看不见红色的桃花。
在春风的抚摸和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以相比,花林像波涛一样在空中翻滚,无边无际。
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征着什么呢?
白色的花儿反射着天空的光芒,照亮了夜色中的天空,以至于群鸡也被惊醒并开始啼鸣,官吏们也起床了。
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展开。
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密密麻麻地盛开,令人眼花缭乱,不敢直视。
我想起年少时,喜欢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自从流离贬谪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的地方就已经在盘算着回来了。
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道将与谁分享这些美景。
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时光抛弃,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
⑴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
⑵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二月尾:二月末。
⑶风揉雨练:指李花经过春天的风雨洗涤。雪羞比:指李花洁白,使白雪感到羞愧。
⑷波涛翻空:李花繁密,像波涛在空中翻滚。杳无涘(sì):无边无际。
⑸倒烛:倒映,指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射,使夜空明亮。
⑹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为夸张之辞。官吏起:官吏听到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为夸张之辞。
⑺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中说太阳有三足乌。
⑻朱辉:红霞,红光。青霞:青云。
⑼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夺目,使人神魂颠倒。
⑽繁如堆:形容李花的茂盛。
⑾著:贪恋。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
⑿辞杯:推辞酒杯。
⒀流落:远离家乡,贫困潦倒。此指被贬谪到阳山。
⒁“欲去”句:要去看花时,还未到达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韩愈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月作于江陵的。当时,韩愈约了一位贬官张署一同去江陵城西欣赏李花。然而,由于张署生病未能前往,韩愈独自前往。在游览过程中,韩愈思绪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张署的思念之情。张署是韩愈在京城时的同僚,他们一同被贬至南方,又一同受到大赦后被调往江陵担任参军闲职。他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有着共同点,因此韩愈才会写下这首诗来寄托对张署的思念之情。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分为前后两段。前十一句是前段,主要描写了李花的盛开和夜间的奇景,展现了韩愈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能力。后八句是后段,表达了韩愈对自己年少时赏花心情的怀念,以及政治上的失意。整首诗写得精妙细腻,情感与景物相融合。

前十一句主要描写了李林繁花的盛开和奇特景象。韩愈可能早就领略过李花在黑夜中的奇景,因此夜游李林并非无因。他将李林比喻为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但夜间因为红色反光微弱,而洁白的李花反光强烈,所以“花不见桃惟见李”。接下来的几句以大笔挥洒的方式描绘了李林的神光,气势非凡,压倒一切。他用“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来形容风雨对李花的压迫,李花的洁白超过了白雪,李林的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最后一句“君知此处花何似?”没有下句,因为有删节。

“白花倒烛天夜明”至“照耀万树繁如堆”六句并未回答前面的问题,而是继续描写了李林繁花的气势。李花的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花缭乱,这里没有明确说是阳光还是李花的神光,但是所有的树林都被照耀得明亮奇异,如同堆垛的玉山。

虽然李花夜间的奇景确实令人惊叹,但韩愈在诗中夸饰描写,其真实目的显然不在于描写李花本身,而是表达了他的感受和思考。韩愈对李花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诗集中还有另外一首《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描写了月亮和李花的奇景,但是最后却写到了“玉皇家”的席上,韩愈却不愿意参加皇家的酒宴,因为李花的神韵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心中,“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谜底揭开,“君知此处花何似?”写李花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李花一样。 《李花赠张十一署(或作李有花)》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猜您喜欢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唐代 韩愈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
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
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
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
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
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
亦惟少垂察焉。
渎冒威尊,惶恐无已。
愈再拜。

广宣上人频见过

唐代 韩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知音者诚希

唐代 韩愈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手踏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