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注释:
望江南:《全唐诗》、《词谱》等均作《忆江南》。
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还似:一作“还是”。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
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
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
《忆江南·多少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煜在公元975年降宋后的遭遇。在此之前,李煜是南唐的皇帝,拥有万人之上的权力和地位。然而,他被迫投降宋朝后,他的地位和尊严都被剥夺,成为了一个任人凌辱的囚犯。
李煜在降宋后经历了许多喜悲交加的人生起伏。他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对现实的处境感到无限凄凉。他不断回忆过去的荣耀和权力,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悔恨。
这首词是李煜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词,他希望能够倾诉自己的悲伤和悔恨,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这首词也反映了李煜对自己过去的荣耀和权力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忧虑和不安。
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李煜在降宋后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展现了他从权力巅峰到囚犯的沉沦,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悔恨。这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深入了解李煜的机会,感受他的苦痛和无助,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和追忆。
《忆江南·多少恨》创作背景详情»
《望江南·多少恨》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囚入宋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通过回忆江南旧游,抒发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表达了对故国繁华的追恋和亡国之痛。整首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情辞俱佳。
词的开头两句“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恨意和昨夜梦境的景象。这里的“多少恨”并不是指昨夜梦中的情事,而是对昨夜梦境本身的怨恨。梦中的情事虽然令他时时眷恋,但醒来后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倍感难堪,因此怨恨起昨夜的梦来。这两句直接而显然,却又充满了沉郁的情感。
接下来的三句“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描述了梦中的景象,词人仿佛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马如流水般穿梭,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这是春天,吹着融融的春风,景色优美。这三句写梦境,通过“还似”二字将往日繁华生活中最清晰、最深刻的记忆呈现出来。其中,“上苑”指的是皇帝的园林,而“车如流水马如龙”则生动地描绘了上苑车马的喧闹和游人的兴会。最后一句“花月正春风”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同时也象征着词人生活中最美好、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了最高潮。
整首词从表面看,通过描绘梦中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繁华的追恋和亡国之痛。然而,深入理解后可以发现,词人通过梦境中的欢乐和悲恨,实际上是在抒发对现实生活中的哀情。他用梦中的乐景来抒写现实生活中的悲恨,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国之痛的抱怨。整首词情感真挚,表达深刻,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忆江南·多少恨》赏析详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是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李煜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精通书法、绘画和音律。他的诗文造诣也非常高,尤其在词的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如温庭筠、韦庄等的传统,同时也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在南唐灭亡后,他的词作题材更加广阔,含义深沉。他的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文学才华,李煜的生平也充满了戏剧性。作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他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在北宋灭亡南唐后,李煜被俘并被迫禅位,被流放到北方。他在流亡期间仍然坚持创作诗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苦痛。最终,李煜在流亡期间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总结起来,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词作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经历了国家的兴衰和亡国的悲剧。他在流亡期间坚持创作,但最终在北方去世,结束了他短暂而悲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