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原文赏析

  • huán
    jìn
    wén
    zhī
    shì
  • [
    xiān
    qín
    ]
    mèng
  • xuān
    wáng
    wèn
    yuē
    huán
    jìn
    wén
    zhī
    shì
    wén
    mèng
    duì
    yuē
    zhòng
    zhī
    dào
    huán
    wén
    zhī
    shì
    zhě
    shì
    hòu
    shì
    zhuàn
    yān
    chén
    weì
    zhī
    wén
  • wáng
    yuē
    wáng
    yuē
    bǎo
    mín
    ér
    wáng
    zhī
    néng
  • yuē
    ruò
    guǎ
    rén
    zhě
    bǎo
    mín
    zaī
    yuē
  • yuē
    yóu
    zhī
    yuē
    chén
    wén
    zhī
    yuē
    wáng
    zuò
    táng
    shàng
    yǒu
    qiān
    niú
    ér
    guò
    táng
    xià
    zhě
    wáng
    jiàn
    zhī
    yuē
    niú
    zhī
    duì
    yuē
    jiāng
    xìn
    zhōng
  • wáng
    yuē
    shè
    zhī
    rěn
    ruò
    zuì
    ér
    jiù
  • duì
    yuē
    rán
    feì
    xìn
    zhōng
    yuē
    feì
    yáng
    zhī
  • shí
    yǒu
    zhū
    yuē
    yǒu
    zhī
  • yuē
    shì
    xīn
    wáng
  • bǎi
    xìng
    jiē
    wáng
    weí
    chén
    zhī
    wáng
    zhī
    rěn
  • wáng
    yuē
    rán
    chéng
    yǒu
    bǎi
    xìng
    zhě
  • guó
    suī
    biǎn
    xiǎo
    niú
    rěn
    ruò
    zuì
    ér
    jiù
    yáng
    zhī
  • yuē
    wáng
    bǎi
    xìng
    zhī
    wáng
    weí
  • xiǎo
    è
    zhī
    zhī
    wáng
    ruò
    yǐn
    zuì
    ér
    jiù
    niú
    yáng
    yān
    wáng
    xiào
    yuē
    shì
    chéng
    xīn
    zaī
    feī
    cái
    ér
    zhī
    yáng
    bǎi
    xìng
    zhī
    weì
  • yuē
    shāng
    shì
    nǎi
    rén
    shù
    jiàn
    niú
    weì
    jiàn
    yáng
  • jūn
    zhī
    qín
    shòu
    jiàn
    shēng
    rěn
    jiàn
    wén
    shēng
    rěn
    shí
    ròu
  • shì
    jūn
    yuǎn
    páo
    chú
  • wáng
    shuō
    yuē
    shī
    yún
    rén
    yǒu
    xīn
    cǔn
    zhī
  • zhī
    weì
  • nǎi
    xíng
    zhī
    fǎn
    ér
    qiú
    zhī
    xīn
    yán
    zhī
    xīn
    yǒu
    yān
  • xīn
    zhī
    suǒ
    wáng
    zhě
    yuē
    yǒu
    wáng
    zhě
    yuē
    bǎi
    jūn
    ér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ér
    jiàn
    xīn
  • wáng
    zhī
    yuē
    fǒu
    jīn
    ēn
    qín
    shòu
    ér
    gōng
    zhì
    bǎi
    xìng
    zhě
    rán
    zhī
    weí
    yòng
    yān
    xīn
    zhī
    jiàn
    weí
    yòng
    míng
    yān
    bǎi
    xìng
    zhī
    jiàn
    bǎo
    weí
    yòng
    ēn
    yān
  • wáng
    zhī
    wáng
    weí
    feī
    néng
  • yuē
    weí
    zhě
    néng
    zhě
    zhī
    xíng
    yuē
    xié
    tài
    shān
    chāo
    beǐ
    hǎi
    rén
    yuē
    néng
  • shì
    chéng
    néng
  • weí
    cháng
    zhě
    zhé
    zhī
    rén
    yuē
    néng
  • shì
    weí
    feī
    néng
  • wáng
    zhī
    wáng
    feī
    xié
    tài
    shān
    chāo
    beǐ
    hǎi
    zhī
    leì
    wáng
    zhī
    wáng
    shì
    zhé
    zhī
    zhī
    leì
  • lǎo
    lǎo
    rén
    zhī
    lǎo
    yòu
    yòu
    rén
    zhī
    yòu
    tiān
    xià
    yùn
    zhǎng
  • shī
    yún
    xíng
    guǎ
    zhì
    xiōng
    jiā
    bāng
  • yán
    xīn
    jiā
    zhū
    ér
  • tuī
    ēn
    bǎo
    hǎi
    tuī
    ēn
    bǎo
  • zhī
    rén
    suǒ
    guò
    rén
    zhě
    yān
    shàn
    tuī
    suǒ
    weí
    ér
  • jīn
    ēn
    qín
    shòu
    ér
    gōng
    zhì
    bǎi
    xìng
    zhě
    quán
    rán
    hòu
    zhī
    qīng
    chóng
    rán
    hòu
    zhī
    cháng
    duǎn
  • jiē
    rán
    xīn
    weí
    shèn
  • wáng
    qǐng
    zhī
    wáng
    xìng
    jiǎ
    bīng
    weī
    shì
    chén
    gòu
    yuàn
    zhū
    hóu
    rán
    hòu
    kuài
    xīn
    wáng
    yuē
    fǒu
    kuài
    shì
    jiāng
    qiú
    suǒ
  • yuē
    wáng
    zhī
    suǒ
    wén
    wáng
    xiào
    ér
    yán
  • yuē
    weí
    feí
    gān
    kǒu
    qīng
    nuǎn
    weí
    cǎi
    shì
    shēng
    yīn
    tīng
    ěr
    biàn
    便
    shǐ
    使
    lìng
    qián
    wáng
    zhī
    zhū
    chén
    jiē
    gòng
    zhī
    ér
    wáng
    weí
    shì
    zaī
    yuē
    fǒu
    weí
    shì
  • yuē
    rán
    wáng
    zhī
    suǒ
    zhī
    cháo
    qín
    chǔ
    zhōng
    guó
    ér
  • ruò
    suǒ
    weí
    qiú
    ruò
    suǒ
    yóu
    yuán
    ér
    qiú
  • wáng
    yuē
    ruò
    shì
    shèn
    yuē
    dài
    yǒu
    shèn
    yān
  • yuán
    qiú
    suī
    hòu
    zaī
    ruò
    suǒ
    weí
    qiú
    ruò
    suǒ
    jìn
    xīn
    ér
    weí
    zhī
    hòu
    yǒu
    zaī
  • yuē
    wén
    yuē
    zōu
    rén
    chǔ
    rén
    zhàn
    wáng
    weí
    shú
    shèng
    yuē
    chǔ
    rén
    shèng
  • yuē
    rán
    xiǎo
    guǎ
    zhòng
    ruò
    qiáng
  • hǎi
    neì
    zhī
    fāng
    qiān
    zhě
    jiǔ
    yǒu
  • zōu
    chǔ
    zaī
    fǎn
    běn
    jīn
    wáng
    zhèng
    shī
    rén
    shǐ
    使
    tiān
    xià
    shì
    zhě
    jiē
    wáng
    zhī
    cháo
    gēng
    zhě
    jiē
    gēng
    wáng
    zhī
    shāng
    jiǎ
    jiē
    zàng
    wáng
    zhī
    shì
    xíng
    jiē
    chū
    wáng
    zhī
    tiān
    xià
    zhī
    jūn
    zhě
    jiē
    wáng
  • ruò
    shì
    shú
    néng
    zhī
    wáng
    yuē
    néng
    jìn
    shì
  • yuàn
    zhì
    míng
    jiào
  • suī
    mǐn
    qǐng
    cháng
    shì
    zhī
  • yuē
    héng
    chǎn
    ér
    yǒu
    héng
    xīn
    zhě
    weí
    shì
    weí
    néng
  • ruò
    mín
    héng
    chǎn
    yīn
    héng
    xīn
  • gǒu
    héng
    xīn
    fàng
    xié
    chǐ
    weí
  • xiàn
    zuì
    rán
    hòu
    cóng
    ér
    xíng
    zhī
    shì
    wǎng
    mín
  • yān
    yǒu
    rén
    rén
    zài
    weì
    wǎng
    mín
    ér
    weí
    shì
    míng
    jūn
    zhì
    mín
    zhī
    chǎn
    shǐ
    使
    yǎng
    shì
    chù
    suì
    zhōng
    shēn
    bǎo
    xiōng
    nián
    miǎn
    wáng
    rán
    hòu
    ér
    zhī
    shàn
    mín
    zhī
    cóng
    zhī
    qīng
  • jīn
    zhì
    mín
    zhī
    chǎn
    yǎng
    shì
    chù
    suì
    zhōng
    shēn
    xiōng
    nián
    miǎn
    wáng
  • weí
    jiù
    ér
    shàn
    xiá
    zhì
    zaī
    wáng
    xíng
    zhī
    fǎn
    běn
    zhī
    zhái
    shù
    zhī
    sāng
    shí
    zhě
    gǒu
    zhī
    chù
    shī
    shí
    shí
    zhě
    shí
    ròu
    bǎi
    zhī
    tián
    duó
    shí
    kǒu
    zhī
    jiā
    jǐn
    xiáng
    zhī
    jiào
    shēn
    zhī
    xiào
    zhī
    bān
    bái
    zhě
    dài
    dào
  • lǎo
    zhě
    shí
    ròu
    mín
    hán
    rán
    ér
    wáng
    zhě
    weì
    zhī
    yǒu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相关标签:高中文言文游说仁政思想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1. 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文章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通过巧妙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同时形成了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立场鲜明的谈话。接着通过一系列的转折和对话,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最终通过比喻和例证,引出自己的正面观点。

2. 逻辑严密,论点明确。孟子的论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论点明确。他通过对话和比喻,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他的思想。他的论证过程中,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使整篇文章的逻辑性得到了保证。

3. 注意形象生动。孟子在写作中注重形象的描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例子,使抽象的观点变得具体而形象。他通过“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的不忍之心,通过“牛羊何择焉”的比喻为百姓辩解,通过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的例子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些形象的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4. 感情激越,气势磅礴。孟子在写作中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和气势磅礴的氛围。他通过对话和辩论,表达了自己对王道和仁政的热情和坚定信念。他的语言充满激情,有力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和决心。

总之,孟子的写作特点包括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结构,逻辑严密,论点明确,注意形象生动,以及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表达方式。这些特点使他的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详情»

鉴赏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描述孟子游说齐宣王的经过,展示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文章首先指出,孟子游说齐宣王的目的是要让他放弃霸道,施行王道。这表明孟子主张以仁政来治国,而不是以武力和权力来统治。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只要国君能发扬心中的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能够保民而王。这一观点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积极看法,认为人性本善,只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人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善良本性。

在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提出了他的王道思想和政治主张。他认为,国家首先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通过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从而实现王道理想。这一主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民福祉的关心和对于社会稳定的追求。他认为,只有当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他们才能够安心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

然而,文章也指出了孟子思想的局限性。首先,战国时期正处于分裂趋向统一的阶段,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地反对武力,这显得脱离实际,不符合当时的潮流。其次,孟子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和简单。他相信人性本善,但实际上人性是复杂的,存在着善恶两面性。因此,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一定的距离,难以实现。

总的来说,孟子的仁政主张体现了他对于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的关心,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的特殊情况和人性的复杂性,孟子的思想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仍然值得我们鉴赏和思考。 《齐桓晋文之事》鉴赏详情»

结构层次

述齐宣王的不为之处。最后,孟子以“王请度之”作为结尾,再次强调齐宣王未实行王道的原因是他不为,而非不能。整个第一部分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逐层递进地揭示了齐宣王未实行王道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王请度之”到“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主要是孟子对齐宣王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解释。孟子首先回应了齐宣王的提问,明确指出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并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作为中心论点,阐述了保民而王的重要性。接着,孟子通过具体的事例,如以羊易牛,说明齐宣王已经具备了保民的基本条件,但他未能将仁政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从而未能实行王道。最后,孟子通过比喻和对照,进一步剖析了齐宣王的不为之处,强调他未实行王道的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

第三部分(从“王说”到结尾),主要是孟子对齐宣王的不为之处进行剖析和批评。孟子通过一组巧妙的比喻,如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直接指出齐宣王的不为之处。他强调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为。最后,孟子以“王请度之”作为结尾,再次强调齐宣王未实行王道的原因是他不为,而非不能。

整篇文章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逐层递进地揭示了齐宣王未实行王道的原因。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齐桓晋文之事》结构层次详情»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详情»

猜您喜欢

召公谏厉王弭谤

先秦 佚名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赵威后问齐使

先秦 佚名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角弓

先秦 佚名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
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晛曰流。
如蛮如髦,我是用忧。